4PK4WNgFtwE作者:常河 马荣瑞lx.huanqiu.comarticle安徽黄山:整座城市就是一座古建博物馆/e3pmh20mi/ectnjkffo粉墙斑驳,俨然一幅明代山水图;倚墙而立的黄山松、门头纷披而下的凌霄花、临水照花的绿萼梅、古拙苍劲的家具……一院、两宅、一茶室、八间房,这是文郁堂的所有。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文郁堂主体建筑为两栋明代古建,前身分别为新安中医世家及徽州盐商府邸,在2001、2008年先后被评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呈坎保留有150余处宋元明清遗留的古建筑,整个村子就是一座古建博物馆。”文郁堂主人郁建明告诉记者。从2005年邂逅老宅,到2017年设计动工,郁建明等了13年,“对它的修复和改造必须慎之又慎”。遵循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文郁堂成为拥有千余件藏品的私人收藏展示酒店。明代的建筑家具与现代设施,让游客分不清是在“明代”还是“当代”。如今,呈坎村古建筑变身为书店、民宿、咖啡馆,游客欣赏皖南美景,漫步古村落街巷,触摸时光的“包浆”,享受远方的诗意生活。 在徽州区,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的潜口民宅博物馆,拥有24栋明清古建筑。从1984年起,当地政府秉持“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在徽州各地的十余座岌岌可危的明代建筑集中迁移于此,通过加固原房屋结构,改善通风、排水等条件,使明清古建筑能够长期保存。同时,现代化的防雷、消防系统被巧妙融入,让古老建筑拥有了抵御风险的新“铠甲”。 午后,徽州区西溪南村一座古老的祠堂里,一场名为“自然嘉年华”的活动正在上演。95后活动策划人黎婷婷一边招呼游客,一边整理着书架上的书籍和文创产品。如今,在西溪南,一件件精美的文创在这里完成打样并推向市场。 黄山市被誉为一座“没有屋顶的古建筑博物馆”。目前,全市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2个历史文化名城、24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个历史文化街区、310个中国传统村落、4123处历史建筑。近年来,黄山市出台多个条例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依托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修复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保护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徽州三雕、徽州楹联匾额等代表性徽州非遗。引进数字创意、美学设计、景区运营等领域人才,打造“田野驿站”“徽州巷陌”“水渠廊桥”等乡村网红打卡地。“许多人购置古民居改建成徽派民宿,老房子成了‘香饽饽’。”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程燕说。 漫步歙县徽州府衙历史文化街区,一组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建筑群——西街一号,在精心呵护下焕发新生。从徽州府衙复原,到问政门、德胜门等古城墙的修复,再到斗山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提升,歙县通过一系列项目,整体提升了历史城区的风貌韵味。“业态日益丰富,来打卡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吴炯说。 歙县的生动实践,是黄山市开展文物保护利用的一个生动缩影。黄山市坚持“保护第一”不动摇,近五年成功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项目149个,资金达3.07亿元;创新推出“村落徽州”绿色金融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活化利用,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各类民宿已发展到3200余家,年接待游客330万人次,综合效益达65亿元。 1764300992592责编:陈全光明日报176430099259211[]{"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粉墙斑驳,俨然一幅明代山水图;倚墙而立的黄山松、门头纷披而下的凌霄花、临水照花的绿萼梅、古拙苍劲的家具……一院、两宅、一茶室、八间房,这是文郁堂的所有。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文郁堂主体建筑为两栋明代古建,前身分别为新安中医世家及徽州盐商府邸,在2001、2008年先后被评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呈坎保留有150余处宋元明清遗留的古建筑,整个村子就是一座古建博物馆。”文郁堂主人郁建明告诉记者。从2005年邂逅老宅,到2017年设计动工,郁建明等了13年,“对它的修复和改造必须慎之又慎”。遵循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文郁堂成为拥有千余件藏品的私人收藏展示酒店。明代的建筑家具与现代设施,让游客分不清是在“明代”还是“当代”。如今,呈坎村古建筑变身为书店、民宿、咖啡馆,游客欣赏皖南美景,漫步古村落街巷,触摸时光的“包浆”,享受远方的诗意生活。 在徽州区,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的潜口民宅博物馆,拥有24栋明清古建筑。从1984年起,当地政府秉持“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在徽州各地的十余座岌岌可危的明代建筑集中迁移于此,通过加固原房屋结构,改善通风、排水等条件,使明清古建筑能够长期保存。同时,现代化的防雷、消防系统被巧妙融入,让古老建筑拥有了抵御风险的新“铠甲”。 午后,徽州区西溪南村一座古老的祠堂里,一场名为“自然嘉年华”的活动正在上演。95后活动策划人黎婷婷一边招呼游客,一边整理着书架上的书籍和文创产品。如今,在西溪南,一件件精美的文创在这里完成打样并推向市场。 黄山市被誉为一座“没有屋顶的古建筑博物馆”。目前,全市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2个历史文化名城、24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个历史文化街区、310个中国传统村落、4123处历史建筑。近年来,黄山市出台多个条例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依托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修复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保护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徽州三雕、徽州楹联匾额等代表性徽州非遗。引进数字创意、美学设计、景区运营等领域人才,打造“田野驿站”“徽州巷陌”“水渠廊桥”等乡村网红打卡地。“许多人购置古民居改建成徽派民宿,老房子成了‘香饽饽’。”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程燕说。 漫步歙县徽州府衙历史文化街区,一组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建筑群——西街一号,在精心呵护下焕发新生。从徽州府衙复原,到问政门、德胜门等古城墙的修复,再到斗山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提升,歙县通过一系列项目,整体提升了历史城区的风貌韵味。“业态日益丰富,来打卡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吴炯说。 歙县的生动实践,是黄山市开展文物保护利用的一个生动缩影。黄山市坚持“保护第一”不动摇,近五年成功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项目149个,资金达3.07亿元;创新推出“村落徽州”绿色金融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活化利用,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各类民宿已发展到3200余家,年接待游客330万人次,综合效益达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