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0LcmdjrQ3作者:周光礼lx.huanqiu.comarticle聚焦教育强国建设 精心编制高校“十五五”规划/e3pmh20mi/e3pn60gah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等具体路径。这为高校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十五五”规划的制定,需要深刻把握其内在的时空逻辑与战略定位。 把握时间逻辑: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提升高校战略能力 高校的战略规划关乎高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决策,为长期行动提供指导。 从时间维度看,战略规划是指向未来的,要建立在对未来准确预测的基础上。但未来存在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高校有将战略规划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即高校战略能力,这是高校制定战略并整合资源实现战略的能力,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力,具体包括环境洞察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等等。 高校“十五五”规划在时间维度的展开,可以简化为“两点一线”。“确定两个点,找到一条线”是规划的核心内容。第一个点,是起点或出发点。确定这个点需要“认识自己”,知道学校的现状与问题、优势与不足,为此必须开展深入的摸底调查、自我研究。第二个点是终点或目的地。确定这个点需要知道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定位与目标”,由此有必要开展对标研究和同类型比较。确定好起点和终点后,需要找到一条从起点走向目的地的路径,这条路径就是高校变革的战略举措,包括学术战略举措和管理战略举措两个方面。 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清晰而坚定:全面建成教育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时代重任,也是历史机遇。“十五五”时期,正是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五年。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论题,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全局。为此,必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在育人方式上,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建设和人格塑造,提高思政引领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办学模式上,要从封闭办学走向融合办学,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外交融;在管理体制上,要从权力集中走向适度分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立新标;在保障机制上,要从行政中心模式走向市场导向模式,用好规划和市场需求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空间逻辑:顺应环境、改造环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从空间维度看,高校是深深嵌入外部环境之中的开放系统。作为资源依赖型组织,高校战略规划的出发点是生存和发展。高校的生存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因此高校必须与外部环境展开良性互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遵循,其将大学比作树木,中国大地比作环境,强调只有扎根在中国的沃土上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事实也正是如此,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制定战略规划,必须树立开放系统观念,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高校谋发展。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并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与高校自身发展“小逻辑”之间的关系。高校的“小逻辑”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高校的“十五五”规划,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全球高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互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高等教育既要扎根中国大地,也要具备世界眼光。高校的“十五五”规划,要以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目的,使我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学术中心。 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口结构变动交织,带来生源变化的新挑战;二是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与政府财政紧缩并存,带来经费配置模式市场导向的新挑战;三是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和新型经济全球化交相演进,带来全球教育市场重组的新挑战;四是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带来组织再造、利益再造的新挑战。高校“十五五”规划必须对这些宏观趋势进行深入研判,并据此调整自身发展战略。 聚焦核心竞争力: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塑造比较优势 高校战略规划的核心是“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就是让学校有自身特色,形成竞争力。一个清晰的战略定位,能够帮助高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同质化,形成比较优势。 高校战略定位基本方法是“三环定位法”。高校的战略定位处于三个圆的交叉地带。换句话说,谋划高校战略定位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想做”,这是高校愿景;二是“该做”,这是高校使命;三是“能做”,这是高校擅长。三个环交叉得越多,说明高校定位越准确;三个环交叉得越少,说明高校定位越不准确。准确界定“愿做”,可以采用“基标法”,“基标法”通俗地表达是“找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准确界定“该做”,有必要开展政策研究,从国家政策中找资源、找项目、找使命。准确界定“能做”,必须开展深入的院校研究,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内部视角来看,战略定位是对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内位置的界定,可以用高校的类型、层次、规模、质量来表征。从外部视角来看,战略定位直接指向高校的立足之地,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我们要考虑如下问题:高校服务的对象是谁?“顾客”有哪些需求?如何创造性地满足这些需求?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发展。这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做不同的事情,差异化发展、各自有各自的焦点。制定“十五五”规划,高校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战略抉择。一是明确基本办学定位。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避免“升格冲动”导致的定位漂移与同质化竞争。二是明确基本办学方向。是办成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还是聚焦“少而精”的特色化发展方向?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必须敢于舍弃,聚焦优势领域,打造“单项冠军”。任何一所高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三是明确服务面向。要对自身的长项和短板有清醒认知,敏锐洞察外部机遇挑战,精准定位服务半径,在引领全国、服务区域、深耕行业等现实场域中打造竞争优势。需要强调的是,成功的战略,不仅在于明智的“抉择”,更在于抉择之后的坚定执行。高校“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举措是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分为启动、实施、制度化三个阶段。只有将综合改革融入高校的血脉,成为其组织哲学和文化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地促进高校发展。 绘五年之图,强百年之基。“十五五”时期,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转变的关键五年, 在这一新征程上,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时代使命。每一所高校都应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前瞻性抉择,整合资源、持续深耕,推动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作者:周光礼,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1762247459552责编:陈全光明日报176224745955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6fe9e8f6042572468a9e8599a93bb94.jpg{"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等具体路径。这为高校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十五五”规划的制定,需要深刻把握其内在的时空逻辑与战略定位。 把握时间逻辑: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提升高校战略能力 高校的战略规划关乎高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决策,为长期行动提供指导。 从时间维度看,战略规划是指向未来的,要建立在对未来准确预测的基础上。但未来存在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高校有将战略规划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即高校战略能力,这是高校制定战略并整合资源实现战略的能力,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力,具体包括环境洞察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等等。 高校“十五五”规划在时间维度的展开,可以简化为“两点一线”。“确定两个点,找到一条线”是规划的核心内容。第一个点,是起点或出发点。确定这个点需要“认识自己”,知道学校的现状与问题、优势与不足,为此必须开展深入的摸底调查、自我研究。第二个点是终点或目的地。确定这个点需要知道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定位与目标”,由此有必要开展对标研究和同类型比较。确定好起点和终点后,需要找到一条从起点走向目的地的路径,这条路径就是高校变革的战略举措,包括学术战略举措和管理战略举措两个方面。 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清晰而坚定:全面建成教育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时代重任,也是历史机遇。“十五五”时期,正是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五年。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论题,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全局。为此,必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在育人方式上,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建设和人格塑造,提高思政引领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办学模式上,要从封闭办学走向融合办学,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外交融;在管理体制上,要从权力集中走向适度分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立新标;在保障机制上,要从行政中心模式走向市场导向模式,用好规划和市场需求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空间逻辑:顺应环境、改造环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从空间维度看,高校是深深嵌入外部环境之中的开放系统。作为资源依赖型组织,高校战略规划的出发点是生存和发展。高校的生存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因此高校必须与外部环境展开良性互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遵循,其将大学比作树木,中国大地比作环境,强调只有扎根在中国的沃土上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事实也正是如此,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制定战略规划,必须树立开放系统观念,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高校谋发展。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并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与高校自身发展“小逻辑”之间的关系。高校的“小逻辑”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高校的“十五五”规划,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全球高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互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高等教育既要扎根中国大地,也要具备世界眼光。高校的“十五五”规划,要以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目的,使我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学术中心。 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口结构变动交织,带来生源变化的新挑战;二是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与政府财政紧缩并存,带来经费配置模式市场导向的新挑战;三是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和新型经济全球化交相演进,带来全球教育市场重组的新挑战;四是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带来组织再造、利益再造的新挑战。高校“十五五”规划必须对这些宏观趋势进行深入研判,并据此调整自身发展战略。 聚焦核心竞争力: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塑造比较优势 高校战略规划的核心是“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就是让学校有自身特色,形成竞争力。一个清晰的战略定位,能够帮助高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同质化,形成比较优势。 高校战略定位基本方法是“三环定位法”。高校的战略定位处于三个圆的交叉地带。换句话说,谋划高校战略定位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想做”,这是高校愿景;二是“该做”,这是高校使命;三是“能做”,这是高校擅长。三个环交叉得越多,说明高校定位越准确;三个环交叉得越少,说明高校定位越不准确。准确界定“愿做”,可以采用“基标法”,“基标法”通俗地表达是“找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准确界定“该做”,有必要开展政策研究,从国家政策中找资源、找项目、找使命。准确界定“能做”,必须开展深入的院校研究,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内部视角来看,战略定位是对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内位置的界定,可以用高校的类型、层次、规模、质量来表征。从外部视角来看,战略定位直接指向高校的立足之地,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我们要考虑如下问题:高校服务的对象是谁?“顾客”有哪些需求?如何创造性地满足这些需求?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发展。这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做不同的事情,差异化发展、各自有各自的焦点。制定“十五五”规划,高校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战略抉择。一是明确基本办学定位。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避免“升格冲动”导致的定位漂移与同质化竞争。二是明确基本办学方向。是办成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还是聚焦“少而精”的特色化发展方向?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必须敢于舍弃,聚焦优势领域,打造“单项冠军”。任何一所高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三是明确服务面向。要对自身的长项和短板有清醒认知,敏锐洞察外部机遇挑战,精准定位服务半径,在引领全国、服务区域、深耕行业等现实场域中打造竞争优势。需要强调的是,成功的战略,不仅在于明智的“抉择”,更在于抉择之后的坚定执行。高校“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举措是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分为启动、实施、制度化三个阶段。只有将综合改革融入高校的血脉,成为其组织哲学和文化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地促进高校发展。 绘五年之图,强百年之基。“十五五”时期,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转变的关键五年, 在这一新征程上,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时代使命。每一所高校都应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前瞻性抉择,整合资源、持续深耕,推动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作者:周光礼,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