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Qfkspz11J作者:吴叶凡lx.huanqiu.comarticle“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一定好吗?专家呼吁因地制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e3pmh20mi/e3pn60gah区域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9月21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以构建“高地引领、协同联动、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主题,专家学者围绕构建特色创新生态、以知识创新促区域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共话新时期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形成各具特色的科创生态种子发芽、果树结果,都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区域科技创新也是如此,要想结出硕果,必须要有良好的创新生态。 什么是优良的创新生态?有观点认为,要构建“热带雨林”一样创新土壤肥沃、百花齐放的发展环境。这虽很好,但并非所有地区的资源禀赋都能长成“热带雨林”。论坛上,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说,创新生态应具有多样性和动态发展性,要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生态。陈强提出,前沿领域探索、核心技术攻关、颠覆式创新等所需的生态要素各不相同。此外,创新生态和科技创新的关系,就如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者在不断变化。因此科学治理尤其需要“审时度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如何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陈强提出“五步走”模式,其包括提升要素浓度、谋划生态位势、加快前瞻布局等环节。创新要素涉及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算力等方面。陈强说,迄今为止,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走出了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它成为诺奖超级孵化器的关键,就在于充足的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此外,创新主体要积极利用有利客观条件,开展高等级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谋划生态位势。例如,策划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国际大科学工程等。在加快前瞻布局方面,陈强提到了上海创智学院的优秀创新案例。该学院于去年7月成立,短短一年间,它孵化了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近5亿元资本注入。陈强分析,上海创智学院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于其向“新”而行,引导创新要素向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领域汇集。陈强特别提到,前沿科技领域瞬息万变,“开展前瞻性布局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战略敏捷,该‘调头’时就‘调头’,建立有效的战略止损机制”。匹配研究领域与发展要求如果把适宜的生态比作区域发展的基石,那么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就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柱。经过多年的评估调研工作,爱思唯尔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琳发现,知识创新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必须与当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密切联动,才能真正发挥价值,推动区域发展。李琳介绍,爱思唯尔梳理出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最具活跃度的研究方向,发现三地存在明显差异。“从主题方向上看,北京在新能源领域活跃度比较高,上海则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深圳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通讯和芯片等领域表现突出。”李琳以上海为例解释说,上海知识创新活跃度较高的领域,基本与当地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密切相关。“上述研究表明,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具有高度耦合关系。同时,区域发展日益重视知识创新的驱动作用。”李琳说。此外,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等知识创新的主体,都更加重视研究领域与区域发展要求的匹配。同时,研究发现,一些国际科创中心对区域知识创新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以上海为例,在与上海科研合作强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8个位于长三角地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定位各不相同。因此,在推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也必须进行前瞻性布局,让知识创新更好地与区域战略相匹配。”李琳说。立足差异激活发展潜能辽宁是2025浦江创新论坛的主宾省。论坛上,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张海波带来了区域创新发展的“辽宁经验”。辽宁位于东北地区最南端,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沿海、沿江又沿边,是东北地区唯一的陆海双通道,具备独特的地缘优势。在过去,辽宁诞生了1000多个新中国的“第一”。如今,辽宁将“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作为辽宁新时代“六地”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张海波介绍,在空间区域布局上,辽宁整合优化科教创新资源,以沈阳、大连为双核引领,聚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洁净能源等方向,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和沈抚示范区科创园,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要素,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在创新力量布局上,辽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组建材料、辽河、滨海、黄海4家辽宁实验室,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洁净能源与精细化工等领域,探索灵活务实的体制机制,实现了跨领域、跨学科、跨层级的创新资源整合。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辽宁依托扎实完备的工业基础,以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为引领,围绕22个重点产业集群,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即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开放合作布局上,辽宁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深化辽宁与江苏、沈阳与北京、大连与上海对口合作。同时,辽宁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围绕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吸引海内外人才前来创新创业。“我们将于9月25日至28日,在辽宁沈阳举办2025浦江创新论坛辽宁分论坛暨东北亚技术合作交流大会。欢迎大家深入辽沈大地,体验辽宁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论坛上,张海波发出邀请。1758533207378责编:陈全科技日报1758533207378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6f5325c535f5af769b3ea55781d73cc6.jpg{"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区域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9月21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以构建“高地引领、协同联动、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主题,专家学者围绕构建特色创新生态、以知识创新促区域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共话新时期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形成各具特色的科创生态种子发芽、果树结果,都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区域科技创新也是如此,要想结出硕果,必须要有良好的创新生态。 什么是优良的创新生态?有观点认为,要构建“热带雨林”一样创新土壤肥沃、百花齐放的发展环境。这虽很好,但并非所有地区的资源禀赋都能长成“热带雨林”。论坛上,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说,创新生态应具有多样性和动态发展性,要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生态。陈强提出,前沿领域探索、核心技术攻关、颠覆式创新等所需的生态要素各不相同。此外,创新生态和科技创新的关系,就如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者在不断变化。因此科学治理尤其需要“审时度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如何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陈强提出“五步走”模式,其包括提升要素浓度、谋划生态位势、加快前瞻布局等环节。创新要素涉及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算力等方面。陈强说,迄今为止,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走出了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它成为诺奖超级孵化器的关键,就在于充足的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此外,创新主体要积极利用有利客观条件,开展高等级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谋划生态位势。例如,策划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国际大科学工程等。在加快前瞻布局方面,陈强提到了上海创智学院的优秀创新案例。该学院于去年7月成立,短短一年间,它孵化了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近5亿元资本注入。陈强分析,上海创智学院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于其向“新”而行,引导创新要素向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领域汇集。陈强特别提到,前沿科技领域瞬息万变,“开展前瞻性布局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战略敏捷,该‘调头’时就‘调头’,建立有效的战略止损机制”。匹配研究领域与发展要求如果把适宜的生态比作区域发展的基石,那么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就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柱。经过多年的评估调研工作,爱思唯尔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琳发现,知识创新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必须与当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密切联动,才能真正发挥价值,推动区域发展。李琳介绍,爱思唯尔梳理出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最具活跃度的研究方向,发现三地存在明显差异。“从主题方向上看,北京在新能源领域活跃度比较高,上海则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深圳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通讯和芯片等领域表现突出。”李琳以上海为例解释说,上海知识创新活跃度较高的领域,基本与当地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密切相关。“上述研究表明,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具有高度耦合关系。同时,区域发展日益重视知识创新的驱动作用。”李琳说。此外,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等知识创新的主体,都更加重视研究领域与区域发展要求的匹配。同时,研究发现,一些国际科创中心对区域知识创新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以上海为例,在与上海科研合作强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8个位于长三角地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定位各不相同。因此,在推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也必须进行前瞻性布局,让知识创新更好地与区域战略相匹配。”李琳说。立足差异激活发展潜能辽宁是2025浦江创新论坛的主宾省。论坛上,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张海波带来了区域创新发展的“辽宁经验”。辽宁位于东北地区最南端,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沿海、沿江又沿边,是东北地区唯一的陆海双通道,具备独特的地缘优势。在过去,辽宁诞生了1000多个新中国的“第一”。如今,辽宁将“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作为辽宁新时代“六地”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张海波介绍,在空间区域布局上,辽宁整合优化科教创新资源,以沈阳、大连为双核引领,聚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洁净能源等方向,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和沈抚示范区科创园,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要素,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在创新力量布局上,辽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组建材料、辽河、滨海、黄海4家辽宁实验室,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洁净能源与精细化工等领域,探索灵活务实的体制机制,实现了跨领域、跨学科、跨层级的创新资源整合。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辽宁依托扎实完备的工业基础,以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为引领,围绕22个重点产业集群,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即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开放合作布局上,辽宁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深化辽宁与江苏、沈阳与北京、大连与上海对口合作。同时,辽宁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围绕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吸引海内外人才前来创新创业。“我们将于9月25日至28日,在辽宁沈阳举办2025浦江创新论坛辽宁分论坛暨东北亚技术合作交流大会。欢迎大家深入辽沈大地,体验辽宁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论坛上,张海波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