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NCBpNwxRA作者:郭志清 朱萌lx.huanqiu.comarticle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产业力量/e3pmh20mi/ectnjkffo2000多家企业参展、5天累计吸引48.9万人次观展、线上线下销售总额突破2.8亿元……近日,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举办,以丰富的内容与创新的形式,多角度展现了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为山西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山西文博会自2013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省级综合性文化盛会。本届文博会在展览规模、科技融合、文创阵容、互动体验、开放水平和观展服务六大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呈现出专业化、数字化、产业化的鲜明特色。非遗“破圈”,焕发新生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山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2个、省级非遗项目1173个。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非遗元素贯穿始终,各展区通过“场景化叙事+活态展示”的方式,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搭建起创新平台。 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成为一大亮点。在运城市展区,38家优秀文化企业携600余件文化产品、艺术品及非遗精品集中亮相。“惠畅土布制作技艺工序繁杂、纹样精美,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永济惠畅土布展位前,工作人员正向观众细致讲解从轧花、弹花到织布、捶布共72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晋南民间智慧。“我们特意将织布机搬到现场,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工作人员介绍,如今他们不仅守护着古老技艺,更将土布与现代家居和时尚服饰相融合,开发出一系列色彩绚丽、实用美观的床品与服装,吸引众多年轻观众驻足咨询和购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馆展区同样人气高涨,观众可近距离接触糖画、面塑、剪纸、古琴等非遗项目,并亲手参与制作。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理事长李荣钢说:“我们不仅组织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设置互动体验和图文展览,还搭建了专属直播间,向全国网友推广山西非遗与手工技艺。”这场非遗盛宴并未止步于文博会。据了解,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馆集展示、演出、销售、生产、教学、研究于一体,已在太原市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启动常态化展览。科技赋能,“复活”文物黎侯虎机器狗与观众欢乐互动、VR技术让晋祠触手可及、隰县小西天满堂彩塑通过3D全景光影走进方寸相框……文化数字化是本届文博会的亮点之一。裸眼3D、VR、AR、MR、虚拟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让静默的文物开口说话,使千年古建近在指尖。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展区,虚拟数字人“青鸟”借助AI互动,生动讲述侯马盟书的千年沧桑。太原展区内,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惊艳登场,随《说唱脸谱》音乐集体起舞,展现“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山西文博集团展区的“莫比乌斯环”柔性屏上,山西国宝级文物以动态悬浮形式呈现,引来观众阵阵惊叹。文物保护领域,科技更成为面向大众的解读者。临汾市博物馆推出的移动博物馆亮相文博会,以“移动+科技”打破场馆限制,让历史文化来到大众身边。临汾市博物馆文创部负责人刘裕如介绍:“移动博物馆以特种卡车为载体,灵活穿梭于城乡之间。观众既可扫码与数字人智能对话,也可佩戴VR设备沉浸式体验《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探秘展。”山西省文物局展区工作人员吕文婷介绍:“我们通过科技设备陈列、成果展示与沉浸式打卡空间,突出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展区内,观众可操作手持GPS、古建三维扫描仪、探地雷达等专业工具,从文物修复者的视角,体验文化遗产的守护全过程。产业融合,升级加速山西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挖掘文化底蕴、创新表达形式、推动成果共享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单靠情怀难以持续,唯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传承。”锦绣山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峻秉持“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理念,将整个艺术馆“搬”进文博展会。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摒弃传统单打独斗模式,主动引入技术与设计力量,开发更贴近市场的文化产品,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实践提供路径。山西特色专业镇在本届文博会上的集体亮相同样反映出文化产业集群的升级成效。平遥牛肉、平遥推光漆、祁县玻璃器皿等一批区域特色品牌,依托县域经济与传统文化优势,逐渐形成具有显著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自2022年9月山西认定首批省级重点专业镇以来,各地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特色产业,持续培育区域品牌,逐渐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平遥县委宣传部文艺文产办科员严滋梁说:“平遥牛肉和推光漆器不仅实现了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文博会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现场交易与线上销售额总计突破2.8亿元,达成合作意向66.1亿元,为山西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1758171223901责编:陈全中国文化报175817122390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7142b181cc7f1e59b7f5f3f97d9a3ec.jpg{"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2000多家企业参展、5天累计吸引48.9万人次观展、线上线下销售总额突破2.8亿元……近日,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举办,以丰富的内容与创新的形式,多角度展现了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为山西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山西文博会自2013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省级综合性文化盛会。本届文博会在展览规模、科技融合、文创阵容、互动体验、开放水平和观展服务六大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呈现出专业化、数字化、产业化的鲜明特色。非遗“破圈”,焕发新生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山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2个、省级非遗项目1173个。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非遗元素贯穿始终,各展区通过“场景化叙事+活态展示”的方式,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搭建起创新平台。 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成为一大亮点。在运城市展区,38家优秀文化企业携600余件文化产品、艺术品及非遗精品集中亮相。“惠畅土布制作技艺工序繁杂、纹样精美,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永济惠畅土布展位前,工作人员正向观众细致讲解从轧花、弹花到织布、捶布共72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晋南民间智慧。“我们特意将织布机搬到现场,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工作人员介绍,如今他们不仅守护着古老技艺,更将土布与现代家居和时尚服饰相融合,开发出一系列色彩绚丽、实用美观的床品与服装,吸引众多年轻观众驻足咨询和购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馆展区同样人气高涨,观众可近距离接触糖画、面塑、剪纸、古琴等非遗项目,并亲手参与制作。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理事长李荣钢说:“我们不仅组织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设置互动体验和图文展览,还搭建了专属直播间,向全国网友推广山西非遗与手工技艺。”这场非遗盛宴并未止步于文博会。据了解,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馆集展示、演出、销售、生产、教学、研究于一体,已在太原市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启动常态化展览。科技赋能,“复活”文物黎侯虎机器狗与观众欢乐互动、VR技术让晋祠触手可及、隰县小西天满堂彩塑通过3D全景光影走进方寸相框……文化数字化是本届文博会的亮点之一。裸眼3D、VR、AR、MR、虚拟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让静默的文物开口说话,使千年古建近在指尖。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展区,虚拟数字人“青鸟”借助AI互动,生动讲述侯马盟书的千年沧桑。太原展区内,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惊艳登场,随《说唱脸谱》音乐集体起舞,展现“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山西文博集团展区的“莫比乌斯环”柔性屏上,山西国宝级文物以动态悬浮形式呈现,引来观众阵阵惊叹。文物保护领域,科技更成为面向大众的解读者。临汾市博物馆推出的移动博物馆亮相文博会,以“移动+科技”打破场馆限制,让历史文化来到大众身边。临汾市博物馆文创部负责人刘裕如介绍:“移动博物馆以特种卡车为载体,灵活穿梭于城乡之间。观众既可扫码与数字人智能对话,也可佩戴VR设备沉浸式体验《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探秘展。”山西省文物局展区工作人员吕文婷介绍:“我们通过科技设备陈列、成果展示与沉浸式打卡空间,突出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展区内,观众可操作手持GPS、古建三维扫描仪、探地雷达等专业工具,从文物修复者的视角,体验文化遗产的守护全过程。产业融合,升级加速山西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挖掘文化底蕴、创新表达形式、推动成果共享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单靠情怀难以持续,唯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传承。”锦绣山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峻秉持“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理念,将整个艺术馆“搬”进文博展会。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摒弃传统单打独斗模式,主动引入技术与设计力量,开发更贴近市场的文化产品,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实践提供路径。山西特色专业镇在本届文博会上的集体亮相同样反映出文化产业集群的升级成效。平遥牛肉、平遥推光漆、祁县玻璃器皿等一批区域特色品牌,依托县域经济与传统文化优势,逐渐形成具有显著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自2022年9月山西认定首批省级重点专业镇以来,各地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特色产业,持续培育区域品牌,逐渐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平遥县委宣传部文艺文产办科员严滋梁说:“平遥牛肉和推光漆器不仅实现了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文博会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现场交易与线上销售额总计突破2.8亿元,达成合作意向66.1亿元,为山西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