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5v7vZY6bS作者:陈全lx.huanqiu.comarticle从理念到实务,高等教育工作坊为国际化发展开出“处方”/e3pmh20mi/e3pn60gah【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全】近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能力提升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本次工作坊邀请了国际组织官员、国内外专家学者等围绕相关主题作主旨报告、进行实务讲解,旨在助力高校培养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具有国际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建设能力,共吸引了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以及100余所学校和有关单位的170多人参加。“我国高校走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是必然的趋势。” 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首先肯定了举办工作坊的意义。浦跃朴指出,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院校,不管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还是地区高校,都需要与国际发展接轨,促进优秀教育资源的流动,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才干。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要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化道路:“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每所学校推动国际化进程的做法却可能完全不同。”浦跃朴认为,在近年“破五唯”的进程中,高校教师肩上的负担被逐渐消解,科研学术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才素质实现了大幅提升。但要想真正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高校管理制度仍需要继续完善,国际化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对于大学来说,学生才是主体,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应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也要扮演合格的教学管理者角色。“对此,工作坊项目服务单位中科浩博国际教育创始人、总裁孙中雯表示,高校的国际化工作开展经常是“一根针要串起千条线”,常面临“知道重要,不知从何着手”和“有心做好,不知如何能做好”。此次,中科浩博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等国际组织邀请了经验丰富的专家加入,围绕国际化开发办学管理经验分享、高校如何接力国际组织提升全球影响力、高质量”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并进等议题,聚焦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务开展培训,希望藉此助力高校管理队伍和教师的国际化工作水平提升。“国际化发展不是高楼大厦的堆砌,而是人文河流的交汇。在此过程中,唯有先润泽育人之师,才能灌溉天下之才。”孙中雯强调道。她向记者介绍到,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当下,中科浩博创建了“三原色体系”,红色引擎是学术素养,蓝色引擎是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黄色引擎则是与产业相结合的价值转化,致力于有效融合知名高校、国际组织、产业实践等三方面资源,让师生的进步和发展同频共振,以育人实践回应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命题。参训教师代表告诉记者,此次工作坊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最新理念和趋势,也从各个维度的细节上分享了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可行之道,“对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来说,如何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培养国际视野和立场,推动教学体系更新升级,是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工作坊中针对典型问题的实务讲解让人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们会将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将经验分享给身边更多同仁。“工作坊期间,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区域教育计划科学培训中心合作与出版处主任瑞兹万·达玛万(Rizwan Darmawan)系统介绍了SEAMEO的亮点项目和教育国际化交流经验,并就新形势下如何以项目为坚实依托,进一步系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能力提出了建议。他表示未来期待与国内高校加强沟通协作,多方携手、共同发力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达玛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产业不断更新升级,科技赋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教育行业与新兴科技的关系也日渐紧密。在东南亚地区,STEM教育的发展相当迅速,编程、AI和自动化技术尤其受到重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努力跟上全新的时代步伐。“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着重提升教师素质。只有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得到精进,才能引导学生利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达玛万同时坦承,事实上,学生与新兴技术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才是新科技时代的”原住民“,通过网络”全天候“关注着最新科技的进展。因此,从对于新技术的接受速度来说,学生群体其实远超教师。这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玛万提到,科技的进步从未停下脚步,教师如何与时俱进,重要的是培养起这个时代的核心技能,包括沟通与协作、批判与创新,这是支持适应持续科技变革的基础。他向记者介绍到,以职业教育为例,正如中国近年来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东南亚国家教育部门也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不少教师会深入企业,在与产业的零距离接触中,培养自己对于新兴技术的理解,提升教学能力。与此同时,达玛万特别指出,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受益的不只是师生,企业也能重新评估如何更好、更直接地获取人才,这为双方互利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绝佳机会。共赢的不只是产教双方,对于中国与东南亚的教育交流,达玛万表示很高兴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的青年教师和留学生前往东南亚地区,“近年来,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国都摸索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我相信这能为中国年轻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也有助于地区进一步发掘发展潜力。”175637265389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全环球网175637485114711[]{"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全】近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能力提升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本次工作坊邀请了国际组织官员、国内外专家学者等围绕相关主题作主旨报告、进行实务讲解,旨在助力高校培养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具有国际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建设能力,共吸引了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以及100余所学校和有关单位的170多人参加。“我国高校走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是必然的趋势。” 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首先肯定了举办工作坊的意义。浦跃朴指出,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院校,不管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还是地区高校,都需要与国际发展接轨,促进优秀教育资源的流动,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才干。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要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化道路:“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每所学校推动国际化进程的做法却可能完全不同。”浦跃朴认为,在近年“破五唯”的进程中,高校教师肩上的负担被逐渐消解,科研学术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才素质实现了大幅提升。但要想真正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高校管理制度仍需要继续完善,国际化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对于大学来说,学生才是主体,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应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也要扮演合格的教学管理者角色。“对此,工作坊项目服务单位中科浩博国际教育创始人、总裁孙中雯表示,高校的国际化工作开展经常是“一根针要串起千条线”,常面临“知道重要,不知从何着手”和“有心做好,不知如何能做好”。此次,中科浩博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等国际组织邀请了经验丰富的专家加入,围绕国际化开发办学管理经验分享、高校如何接力国际组织提升全球影响力、高质量”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并进等议题,聚焦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务开展培训,希望藉此助力高校管理队伍和教师的国际化工作水平提升。“国际化发展不是高楼大厦的堆砌,而是人文河流的交汇。在此过程中,唯有先润泽育人之师,才能灌溉天下之才。”孙中雯强调道。她向记者介绍到,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当下,中科浩博创建了“三原色体系”,红色引擎是学术素养,蓝色引擎是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黄色引擎则是与产业相结合的价值转化,致力于有效融合知名高校、国际组织、产业实践等三方面资源,让师生的进步和发展同频共振,以育人实践回应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命题。参训教师代表告诉记者,此次工作坊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最新理念和趋势,也从各个维度的细节上分享了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可行之道,“对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来说,如何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培养国际视野和立场,推动教学体系更新升级,是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工作坊中针对典型问题的实务讲解让人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们会将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将经验分享给身边更多同仁。“工作坊期间,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区域教育计划科学培训中心合作与出版处主任瑞兹万·达玛万(Rizwan Darmawan)系统介绍了SEAMEO的亮点项目和教育国际化交流经验,并就新形势下如何以项目为坚实依托,进一步系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能力提出了建议。他表示未来期待与国内高校加强沟通协作,多方携手、共同发力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达玛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产业不断更新升级,科技赋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教育行业与新兴科技的关系也日渐紧密。在东南亚地区,STEM教育的发展相当迅速,编程、AI和自动化技术尤其受到重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努力跟上全新的时代步伐。“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着重提升教师素质。只有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得到精进,才能引导学生利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达玛万同时坦承,事实上,学生与新兴技术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才是新科技时代的”原住民“,通过网络”全天候“关注着最新科技的进展。因此,从对于新技术的接受速度来说,学生群体其实远超教师。这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玛万提到,科技的进步从未停下脚步,教师如何与时俱进,重要的是培养起这个时代的核心技能,包括沟通与协作、批判与创新,这是支持适应持续科技变革的基础。他向记者介绍到,以职业教育为例,正如中国近年来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东南亚国家教育部门也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不少教师会深入企业,在与产业的零距离接触中,培养自己对于新兴技术的理解,提升教学能力。与此同时,达玛万特别指出,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受益的不只是师生,企业也能重新评估如何更好、更直接地获取人才,这为双方互利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绝佳机会。共赢的不只是产教双方,对于中国与东南亚的教育交流,达玛万表示很高兴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的青年教师和留学生前往东南亚地区,“近年来,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国都摸索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我相信这能为中国年轻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也有助于地区进一步发掘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