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0jOXx6FPK作者:刘丁铭lx.huanqiu.comarticle成语不简单/e3pmh20mi/ectnjkffo中文是一种表意效率比较高的语言。有网友将信息高度浓缩的成语比喻为“语言压缩包”,把含有典故的成语看作自带“超链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学习中文的外国朋友时常误用成语,一不小心惹出笑话。导致尴尬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了解成语的真实含义,二是摸不准成语的使用场景。先来说说成语在含义上的“小陷阱”——望文生义不可取。为什么明明每个字都认识,拼在一起却是另一番深意?网络短视频中,一名外国友人指着画有爱心和翅膀图案的图片说:“我学会了一个充满爱的成语,叫‘小心翼翼’。”很显然,这位朋友只从字面上拆解出“心”“翼”二字,却不知道“翼翼”在此处表示恭敬慎重的样子。这个成语是在描绘人做事非常谨慎的行为状态。应该注意的是,成语不等于单字含义的简单拼合,而是字与字有机融合,生发出丰富内涵。再来看看成语在使用场景上的大讲究——每个成语都有特定的褒贬色彩、描述对象和适用范围,一旦用错场景就变了味道,甚至驴唇不对马嘴。有外国留学生在汉字书法比赛中得了第一名,于是感谢老师“处心积虑”的教导;遇到可爱的小女孩,竟然发出“油头粉面”的夸赞;得到了朋友的帮助,便认为朋友“无所不为”……这些错用案例,都是本想通过成语表达夸赞,却没意识到一些成语自带贬义,容易让人“好心说坏话”。其实,外国朋友要想破解成语这个中文“压缩包”也并不难,只需掌握以下两个小窍门。一是给成语“安家”——记住成语背后的小故事,将成语还原到它诞生的语境中去理解。当你了解“守株待兔”的寓言,自然就不会用它来形容耐心等待;记住“东施效颦”的典故,便懂得这不是对模仿或进取的褒奖。 二是给成语“贴标签”,标注它们的隐藏情绪和使用场合。“锦上添花”适合描述好上加好,“雪中送炭”则是助人于危困,需要有艰难时刻作为前提;“理直气壮”侧重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含褒义,“振振有词”则常指强词夺理,多含贬义。可见,成语的“标签”贴得越细致,用起来才能越准确。作为中国人表达智慧的结晶,成语最鲜明的特质便是用字凝练。“炉火纯青”形容技艺高超,“一叶知秋”点出时序流转,“沧海一粟”道尽广阔天地中人与物的渺小。一词能装春秋,乾坤载于一词。用寥寥几字就能概括复杂事理,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言简义丰的成语,更让中国文化的含蓄之美跃然纸上,为中国人的情感与交流提供了温润载体。“藕断丝连”藏着难舍牵挂,“两袖清风”赞尽廉洁风骨。不必直白批评,一句“过犹不及”就足以点醒;无需刻意煽情,只说“久别重逢”便胜却千言。中国成语多用典故,是传承千年的箴言,是历史留给当下的鲜活启示。“三顾茅庐”记录着三国时期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至今仍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象征;“一诺千金”源自西汉季布重诺守信的故事,这份品格跨越千年,仍是人际交往中的珍贵准则……这些典故中的智慧从未随时间褪色,反而借着成语的传承愈发精辟经典,成为代代中国人可学可用的处世准则。畅游中文世界,不可错过成语这颗璀璨明珠。先解典故含义,后悟语言精妙,这样的学习过程犹如登堂入室。唯有通达表里,方能信手拈来,让中华智慧在跨文化语境中历久弥新。1755832389800责编:陈全人民日报海外版175583238980011[]{"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中文是一种表意效率比较高的语言。有网友将信息高度浓缩的成语比喻为“语言压缩包”,把含有典故的成语看作自带“超链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学习中文的外国朋友时常误用成语,一不小心惹出笑话。导致尴尬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了解成语的真实含义,二是摸不准成语的使用场景。先来说说成语在含义上的“小陷阱”——望文生义不可取。为什么明明每个字都认识,拼在一起却是另一番深意?网络短视频中,一名外国友人指着画有爱心和翅膀图案的图片说:“我学会了一个充满爱的成语,叫‘小心翼翼’。”很显然,这位朋友只从字面上拆解出“心”“翼”二字,却不知道“翼翼”在此处表示恭敬慎重的样子。这个成语是在描绘人做事非常谨慎的行为状态。应该注意的是,成语不等于单字含义的简单拼合,而是字与字有机融合,生发出丰富内涵。再来看看成语在使用场景上的大讲究——每个成语都有特定的褒贬色彩、描述对象和适用范围,一旦用错场景就变了味道,甚至驴唇不对马嘴。有外国留学生在汉字书法比赛中得了第一名,于是感谢老师“处心积虑”的教导;遇到可爱的小女孩,竟然发出“油头粉面”的夸赞;得到了朋友的帮助,便认为朋友“无所不为”……这些错用案例,都是本想通过成语表达夸赞,却没意识到一些成语自带贬义,容易让人“好心说坏话”。其实,外国朋友要想破解成语这个中文“压缩包”也并不难,只需掌握以下两个小窍门。一是给成语“安家”——记住成语背后的小故事,将成语还原到它诞生的语境中去理解。当你了解“守株待兔”的寓言,自然就不会用它来形容耐心等待;记住“东施效颦”的典故,便懂得这不是对模仿或进取的褒奖。 二是给成语“贴标签”,标注它们的隐藏情绪和使用场合。“锦上添花”适合描述好上加好,“雪中送炭”则是助人于危困,需要有艰难时刻作为前提;“理直气壮”侧重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含褒义,“振振有词”则常指强词夺理,多含贬义。可见,成语的“标签”贴得越细致,用起来才能越准确。作为中国人表达智慧的结晶,成语最鲜明的特质便是用字凝练。“炉火纯青”形容技艺高超,“一叶知秋”点出时序流转,“沧海一粟”道尽广阔天地中人与物的渺小。一词能装春秋,乾坤载于一词。用寥寥几字就能概括复杂事理,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言简义丰的成语,更让中国文化的含蓄之美跃然纸上,为中国人的情感与交流提供了温润载体。“藕断丝连”藏着难舍牵挂,“两袖清风”赞尽廉洁风骨。不必直白批评,一句“过犹不及”就足以点醒;无需刻意煽情,只说“久别重逢”便胜却千言。中国成语多用典故,是传承千年的箴言,是历史留给当下的鲜活启示。“三顾茅庐”记录着三国时期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至今仍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象征;“一诺千金”源自西汉季布重诺守信的故事,这份品格跨越千年,仍是人际交往中的珍贵准则……这些典故中的智慧从未随时间褪色,反而借着成语的传承愈发精辟经典,成为代代中国人可学可用的处世准则。畅游中文世界,不可错过成语这颗璀璨明珠。先解典故含义,后悟语言精妙,这样的学习过程犹如登堂入室。唯有通达表里,方能信手拈来,让中华智慧在跨文化语境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