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hrWZKoW6O作者:陈曦lx.huanqiu.comarticle实践成果成为学位授予依据,乐见人才评价更多元更科学/e3pmh20mi/e3pn60gah根据时代需求,构建更多元、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关方面应进一步打开思路,拿出魄力,协同发力,鼓励、帮助更多学生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推动实现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拿学位可以不靠论文了?据7月27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报道,在山东大学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国家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王茜,成为山东首个用实践成果完成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据了解,2022年,我国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将工程实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首批试点的山东大学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培养机制。一直以来,毕业论文都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质检环节”,被视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近年来,部分高校正在尝试给出“替代方案”。例如,和山东大学一样,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高校纷纷启动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试水以实践成果作为学位授予依据。再如,在本科学位授予方面,温州大学鼓励学生用创业成果替代毕业论文;浙江农林大学允许本科生以参加“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或银奖以上的成绩代替毕业论文,等等。 必须承认,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能够检验学生多个维度的能力,对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大有裨益。但“唯论文”的评价标准近年来不时遭到诟病,在工科、农学、艺术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有的专业实践性较强,其研究成果往往产生于车间、田垄、舞台,难以准确、凝练地呈现在论文中;另一方面,很多专业与市场结合紧密,学生本应深入生产一线,用所学知识推动技术进步,但毕业论文的压力常使他们没有更多精力参与社会实践,由此也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时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我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不少技术难题待解,市场端求才若渴,高校作为人才蓄水池,不能“坐而论道”,而应躬身入局,探索更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毕业考核方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学位法已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共同列为学位授予依据,释放出破除“唯论文”藩篱、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的信号。优化评价“指挥棒”是多赢之举。对学生来说,聚焦行业内的技术难点,在实践中激活所学、发挥所长,有助于提前触摸市场脉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就业能力;对高校来说,与业界合作为学生拓宽舞台,能够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教师更新知识储备,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当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走向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将进一步涌流,经济转型升级未来可期。应该明确的是,“不交论文”不意味着降低毕业门槛、放松毕业要求,而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相关高校还将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制定差异化的学位授予标准,不断完善实践成果的认定和评价细则,确保毕业考核科学、公正、经得起各方检验。事实上,这一新闻引发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止高等教育领域,不少单位晋升、评职称、评奖评优等都需要论文。一些地区和行业为此做了不少有益尝试,探索遏制“唯帽子”“唯论文”的功利倾向,以实际能力和岗位贡献来评价人才。对这些行业、企业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气象也会带来一定启示,从而优化完善相关做法和思路。人才评价“指挥棒”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方向,根据时代需求,构建更多元、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关方面应进一步打开思路,拿出魄力,协同发力,鼓励、帮助更多学生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推动实现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753867900077责编:陈全工人日报175386790007711[]{"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根据时代需求,构建更多元、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关方面应进一步打开思路,拿出魄力,协同发力,鼓励、帮助更多学生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推动实现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拿学位可以不靠论文了?据7月27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报道,在山东大学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国家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王茜,成为山东首个用实践成果完成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据了解,2022年,我国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将工程实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首批试点的山东大学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培养机制。一直以来,毕业论文都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质检环节”,被视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近年来,部分高校正在尝试给出“替代方案”。例如,和山东大学一样,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高校纷纷启动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试水以实践成果作为学位授予依据。再如,在本科学位授予方面,温州大学鼓励学生用创业成果替代毕业论文;浙江农林大学允许本科生以参加“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或银奖以上的成绩代替毕业论文,等等。 必须承认,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能够检验学生多个维度的能力,对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大有裨益。但“唯论文”的评价标准近年来不时遭到诟病,在工科、农学、艺术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有的专业实践性较强,其研究成果往往产生于车间、田垄、舞台,难以准确、凝练地呈现在论文中;另一方面,很多专业与市场结合紧密,学生本应深入生产一线,用所学知识推动技术进步,但毕业论文的压力常使他们没有更多精力参与社会实践,由此也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时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我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不少技术难题待解,市场端求才若渴,高校作为人才蓄水池,不能“坐而论道”,而应躬身入局,探索更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毕业考核方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学位法已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共同列为学位授予依据,释放出破除“唯论文”藩篱、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的信号。优化评价“指挥棒”是多赢之举。对学生来说,聚焦行业内的技术难点,在实践中激活所学、发挥所长,有助于提前触摸市场脉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就业能力;对高校来说,与业界合作为学生拓宽舞台,能够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教师更新知识储备,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当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走向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将进一步涌流,经济转型升级未来可期。应该明确的是,“不交论文”不意味着降低毕业门槛、放松毕业要求,而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相关高校还将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制定差异化的学位授予标准,不断完善实践成果的认定和评价细则,确保毕业考核科学、公正、经得起各方检验。事实上,这一新闻引发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止高等教育领域,不少单位晋升、评职称、评奖评优等都需要论文。一些地区和行业为此做了不少有益尝试,探索遏制“唯帽子”“唯论文”的功利倾向,以实际能力和岗位贡献来评价人才。对这些行业、企业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气象也会带来一定启示,从而优化完善相关做法和思路。人才评价“指挥棒”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方向,根据时代需求,构建更多元、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关方面应进一步打开思路,拿出魄力,协同发力,鼓励、帮助更多学生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推动实现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