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gH2EjOkSJ作者:王海涵 王磊lx.huanqiu.comarticle环巢湖“走”一圈 收获科技文化“新体验”/e3pmh20mi/ectnjkffo“陪他们笑闹这几天,把山外的故事揉进课堂,让他们知道课本里的‘远方’有色彩;用画笔和歌声打开一扇小窗,让他们眼里的光不仅映着田野,也开始装下对未来的想象,让他们相信未来有无限可能。”连日来,巢湖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全宇在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开展志愿服务。给村里孩子上课时,志愿者采取“双课捆绑”的特色模式——教完《稻香》这首歌的音乐课,紧接着教对应的舞蹈动作;学完《感恩的心》的歌词后,马上安排手势舞教学,让孩子们“唱跳结合”,加深对内容理解……四年级的王泽霖给全宇留下深刻印象。每天早晨,志愿者刚到教室,他会攥着练习册跑过来问道:“全宇哥哥,这个问题,除了列方程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吗?”课间,其他同学吵闹玩耍时,王泽霖总是坐在座位上安静地刷题。 一次“一封家书”活动中,全宇看到王泽霖趴在桌上一笔一画写着,眼泪却掉在信纸上。凑近一看,稚嫩的字迹里写满了对在外务工父母的思念:“爸妈,我这次期末考试数学考了96分,语文也进步了5分。我知道你们辛苦,不用给我买新衣服,如果可以的话,能给我买一个数字魔方吗?”最后那句“妈妈,我好想你,等你们回来我跳《感恩的心》给你们看”让志愿者红了眼眶。此前,王泽霖十分内向,在志愿者鼓励下,他在故事会上主动分享了自己解数学题的思路,还带头跳完了手势舞。他告诉全宇:“谢谢哥哥,我以后要好好学习,去看外面的世界,也学很多知识回来教弟弟妹妹。”“孩子们的懂事和努力也在治愈着我们,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都在闪闪发光。”全宇说,比起教会他们几个生字、几首歌,一种在心里悄悄生长的力量,是留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或许是“原来有人会特意来看我们”的被重视感,抑或是“长大后我也想成为带来光的人”的梦想萌芽。全宇所在志愿服务团队已经连续12年来到中李村支教。今年暑期,安徽巢湖学院以“一院一镇一品”品牌为依托,将社会实践课堂延伸至田野,共47支团队精准对接环巢湖14个乡镇、街道,提供文化旅游品质提升、优秀文化习俗传承、科技兴农助农、教育关爱帮扶等服务。这样的校地对接已经持续6年,探索出一条“校地共生、双向赋能”的应用型办学新路径。20岁的陈可米是巢湖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作为一名外地学子,她此前对环巢湖产业的印象不深,这次实践彻底刷新了她的认知。她形容,“智能制造”的概念在她眼前化作了企业内一个个辛勤工作的身影,也让她感受到,前沿科技并非遥不可及,就孕育在身边土地里。她回忆,走进安徽霏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讲解技术突破如何赋能生活,坦诚表达了人才需求:“公司需要有专业基础的人才,欢迎你们来实习就业。”踏入安徽中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展示区皆是专利证书,看到同学们对未来职业的迷茫,公司负责人结合自身从技术岗走向管理层的经历,告诉大家不要局限于一隅,要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向前发展。来到中科合肥煤气化技术有限公司,则是另一番震撼。陈可米说,这里没有炫目的机器人,却承载着能源转型的“硬核”担当。技术人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行业发展趋势:“绿色、高效、低碳是必然方向。能源的未来需要新鲜血液。”调研中,同学们深入企业、园区,了解巢湖半岛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布局。陈可米在日志中写道:“以前总觉得沿海城市发展机会更多,这几天发现,巢湖沿线的发展蓝图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这里对专业人才的渴求、对创新创造的鼓励,都让我心动。我也明白‘个人成长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的深意。”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李可、电子商务专业的陈金晶前往巢湖市散兵镇和庙岗镇进行文艺汇演筹办。初到时,二人印象最深的是当地依山傍湖的独特地貌和整洁的村容村貌,以及村民们对文艺活动流露出的朴实期待。最让陈金晶印象深刻的是7月10日傍晚的庙岗镇尖山村演出。为了贴近群众,同学们排练了通俗易懂的节目:相声《您别信》用幽默风趣的巢湖话让老百姓了解身边的电诈“套路”;哑剧《你有我也有》即便没有台词,也以贴近生活的表演场景赢得观众喝彩;三句半《新风尚里笑开颜》以朗朗上口的语言演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她记得,散场时,大爷大妈提着马扎念叨:“这么快就结束啦?这些学生演得真好,不知道他们明年还来不来哦!”她记得,相声《您别信》演出时,坐在前排的大爷大妈指着台上你一言我一语,笑声混着议论声,像“滚在热锅里的豆子”。她体会到,青春的价值,在于用行动回应群众需要。青年学子同样可以用文艺特长服务乡村,搭建情感桥梁,让乡村夜空因舞台而更加璀璨。夏日的环巢湖岸线,绿意盎然。清晨6点,岸边露水还未干透,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李旭同学已和“河小青”实践团队成员们开始了水质监测工作。他们手持检测仪器,小心翼翼将采样瓶沉入水中,仔细记录水质感官指标、水流状况。“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李旭说。这名20岁的大二学生说,身为在巢湖附近读书的学子,大家对巢湖的印象不仅仅停留在旅游景区的湖光山色,更是连续3年关注巢湖支流面临的生态挑战。他回忆,曾经来到一处宽约30米的河段,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大家用专业课学到的微生物培养技术进行藻类采样,当手指穿透一小片黏腻的藻层时,冰凉触感和刺鼻气味让他体会到水体富营养化。烈日下搬运采样设备、处理数据时,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但更让他焦虑的是如何向群众科普环保知识。这些天,李旭等人走进安巢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污水处理厂和巢湖支流附近学习、调研,拿着精心制作的生态宣传册向村民们讲解。“看到村民围在一起认真记录环保小技巧时,我忽然明白课堂上学的微生物培养等专业技能,最终都要服务于田间地头。”最触动他的是在岗岭社区教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藻类时,一个小女孩认真地说:“我长大后要当科学家,让河流湖泊不再‘生病’。”巢湖学院连续3年组建“河小青”实践团队,对十余支河流湖泊及支流开展系统性“体检”,把实验室所学化作河岸边的实际行动。李旭感慨,当专业仪器上的数据曲线,变成了老乡眉头舒展的弧度,实验室里的灭菌操作,化成了河滩上的实际行动,大家也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1753702513379责编:陈全中国青年报1753702513379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36a96f2297954a6f39d92d4286d3a2c9.jpg{"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陪他们笑闹这几天,把山外的故事揉进课堂,让他们知道课本里的‘远方’有色彩;用画笔和歌声打开一扇小窗,让他们眼里的光不仅映着田野,也开始装下对未来的想象,让他们相信未来有无限可能。”连日来,巢湖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全宇在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开展志愿服务。给村里孩子上课时,志愿者采取“双课捆绑”的特色模式——教完《稻香》这首歌的音乐课,紧接着教对应的舞蹈动作;学完《感恩的心》的歌词后,马上安排手势舞教学,让孩子们“唱跳结合”,加深对内容理解……四年级的王泽霖给全宇留下深刻印象。每天早晨,志愿者刚到教室,他会攥着练习册跑过来问道:“全宇哥哥,这个问题,除了列方程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吗?”课间,其他同学吵闹玩耍时,王泽霖总是坐在座位上安静地刷题。 一次“一封家书”活动中,全宇看到王泽霖趴在桌上一笔一画写着,眼泪却掉在信纸上。凑近一看,稚嫩的字迹里写满了对在外务工父母的思念:“爸妈,我这次期末考试数学考了96分,语文也进步了5分。我知道你们辛苦,不用给我买新衣服,如果可以的话,能给我买一个数字魔方吗?”最后那句“妈妈,我好想你,等你们回来我跳《感恩的心》给你们看”让志愿者红了眼眶。此前,王泽霖十分内向,在志愿者鼓励下,他在故事会上主动分享了自己解数学题的思路,还带头跳完了手势舞。他告诉全宇:“谢谢哥哥,我以后要好好学习,去看外面的世界,也学很多知识回来教弟弟妹妹。”“孩子们的懂事和努力也在治愈着我们,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都在闪闪发光。”全宇说,比起教会他们几个生字、几首歌,一种在心里悄悄生长的力量,是留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或许是“原来有人会特意来看我们”的被重视感,抑或是“长大后我也想成为带来光的人”的梦想萌芽。全宇所在志愿服务团队已经连续12年来到中李村支教。今年暑期,安徽巢湖学院以“一院一镇一品”品牌为依托,将社会实践课堂延伸至田野,共47支团队精准对接环巢湖14个乡镇、街道,提供文化旅游品质提升、优秀文化习俗传承、科技兴农助农、教育关爱帮扶等服务。这样的校地对接已经持续6年,探索出一条“校地共生、双向赋能”的应用型办学新路径。20岁的陈可米是巢湖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作为一名外地学子,她此前对环巢湖产业的印象不深,这次实践彻底刷新了她的认知。她形容,“智能制造”的概念在她眼前化作了企业内一个个辛勤工作的身影,也让她感受到,前沿科技并非遥不可及,就孕育在身边土地里。她回忆,走进安徽霏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讲解技术突破如何赋能生活,坦诚表达了人才需求:“公司需要有专业基础的人才,欢迎你们来实习就业。”踏入安徽中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展示区皆是专利证书,看到同学们对未来职业的迷茫,公司负责人结合自身从技术岗走向管理层的经历,告诉大家不要局限于一隅,要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向前发展。来到中科合肥煤气化技术有限公司,则是另一番震撼。陈可米说,这里没有炫目的机器人,却承载着能源转型的“硬核”担当。技术人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行业发展趋势:“绿色、高效、低碳是必然方向。能源的未来需要新鲜血液。”调研中,同学们深入企业、园区,了解巢湖半岛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布局。陈可米在日志中写道:“以前总觉得沿海城市发展机会更多,这几天发现,巢湖沿线的发展蓝图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这里对专业人才的渴求、对创新创造的鼓励,都让我心动。我也明白‘个人成长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的深意。”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李可、电子商务专业的陈金晶前往巢湖市散兵镇和庙岗镇进行文艺汇演筹办。初到时,二人印象最深的是当地依山傍湖的独特地貌和整洁的村容村貌,以及村民们对文艺活动流露出的朴实期待。最让陈金晶印象深刻的是7月10日傍晚的庙岗镇尖山村演出。为了贴近群众,同学们排练了通俗易懂的节目:相声《您别信》用幽默风趣的巢湖话让老百姓了解身边的电诈“套路”;哑剧《你有我也有》即便没有台词,也以贴近生活的表演场景赢得观众喝彩;三句半《新风尚里笑开颜》以朗朗上口的语言演绎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她记得,散场时,大爷大妈提着马扎念叨:“这么快就结束啦?这些学生演得真好,不知道他们明年还来不来哦!”她记得,相声《您别信》演出时,坐在前排的大爷大妈指着台上你一言我一语,笑声混着议论声,像“滚在热锅里的豆子”。她体会到,青春的价值,在于用行动回应群众需要。青年学子同样可以用文艺特长服务乡村,搭建情感桥梁,让乡村夜空因舞台而更加璀璨。夏日的环巢湖岸线,绿意盎然。清晨6点,岸边露水还未干透,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李旭同学已和“河小青”实践团队成员们开始了水质监测工作。他们手持检测仪器,小心翼翼将采样瓶沉入水中,仔细记录水质感官指标、水流状况。“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李旭说。这名20岁的大二学生说,身为在巢湖附近读书的学子,大家对巢湖的印象不仅仅停留在旅游景区的湖光山色,更是连续3年关注巢湖支流面临的生态挑战。他回忆,曾经来到一处宽约30米的河段,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大家用专业课学到的微生物培养技术进行藻类采样,当手指穿透一小片黏腻的藻层时,冰凉触感和刺鼻气味让他体会到水体富营养化。烈日下搬运采样设备、处理数据时,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但更让他焦虑的是如何向群众科普环保知识。这些天,李旭等人走进安巢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污水处理厂和巢湖支流附近学习、调研,拿着精心制作的生态宣传册向村民们讲解。“看到村民围在一起认真记录环保小技巧时,我忽然明白课堂上学的微生物培养等专业技能,最终都要服务于田间地头。”最触动他的是在岗岭社区教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藻类时,一个小女孩认真地说:“我长大后要当科学家,让河流湖泊不再‘生病’。”巢湖学院连续3年组建“河小青”实践团队,对十余支河流湖泊及支流开展系统性“体检”,把实验室所学化作河岸边的实际行动。李旭感慨,当专业仪器上的数据曲线,变成了老乡眉头舒展的弧度,实验室里的灭菌操作,化成了河滩上的实际行动,大家也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