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MIvtmaIEL作者:陈全 胡琳翊lx.huanqiu.comarticle教育部:继续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急救教育,确定2926所学校为第三批试点/e3pmh20mi/ectnjkffo【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全 实习生 胡琳翊】记者7月4日从教育部获悉,为深入实施《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经学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复核、公示等程序,确定来自32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国人民大学等2926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第三批试点周期为两年,自2025年6月起至2027年6月止。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试点学校按照《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做好试点工作,相关学校据此制定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周期内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计划。 《指南》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一)建强师资队伍。确保相关教职员工接受系统培训及复训,审核校外专家资质;(二)完善课程体系。按《学校急救教育课程教学大纲(2024版)》(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学段特点设置内容;(三)配备设施设备并建立管理制度。(四)开展实践活动。鼓励成立志愿社团和组织竞赛;(五)建设培训基地;(六)组建专家团队。同时,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支持、积极宣传推广三大方面提供实施保障。《大纲》强调,急救教育是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适用对象为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急救基础知识、日常急症处理、意外伤害处理、创伤急救处理、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以及师生对徒手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方法技术、设施设备的实践应用,普及突发事件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教职员工的安全防范、应急处置、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健全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和工作体系,为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提供支撑。《大纲》提出,相关课程的具体目标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的避险、求救知识,树立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急救知识,提升生命安全和应急救护意识与基本能力。在高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学生掌握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与技能,并能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向家庭及社会宣传推广急救知识与技能。面向各级各类教职员工开展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鼓励支持学校培育急救教育专业师资力量。175162344662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全环球网1751623446628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1ed13707471d2fe652b3aa51055caa3u1.png{"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全 实习生 胡琳翊】记者7月4日从教育部获悉,为深入实施《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经学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复核、公示等程序,确定来自32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国人民大学等2926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第三批试点周期为两年,自2025年6月起至2027年6月止。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试点学校按照《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做好试点工作,相关学校据此制定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周期内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计划。 《指南》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一)建强师资队伍。确保相关教职员工接受系统培训及复训,审核校外专家资质;(二)完善课程体系。按《学校急救教育课程教学大纲(2024版)》(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学段特点设置内容;(三)配备设施设备并建立管理制度。(四)开展实践活动。鼓励成立志愿社团和组织竞赛;(五)建设培训基地;(六)组建专家团队。同时,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支持、积极宣传推广三大方面提供实施保障。《大纲》强调,急救教育是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适用对象为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急救基础知识、日常急症处理、意外伤害处理、创伤急救处理、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以及师生对徒手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方法技术、设施设备的实践应用,普及突发事件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教职员工的安全防范、应急处置、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健全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和工作体系,为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提供支撑。《大纲》提出,相关课程的具体目标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的避险、求救知识,树立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急救知识,提升生命安全和应急救护意识与基本能力。在高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学生掌握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与技能,并能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向家庭及社会宣传推广急救知识与技能。面向各级各类教职员工开展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鼓励支持学校培育急救教育专业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