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OXG7b7StB作者:梁海昌 王拥国lx.huanqiu.comarticle世界读书日 | 致敬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精英/e3pmh20mi/ectnjkffo《百年盂县献徵》序由盂县地方志研究室编纂的《百年盂县献徵》即将付梓印刷,这是继《百年盂县诗歌》《百年盂县散文》《百年盂县戏剧》《百年盂县小说》系列文献印行后的又一文化成果。这本书为盂县历史文化研究和盂县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们向为盂县文化事业辛勤劳动的全体人士表示真诚的感谢,并对《百年盂县献徵》的面世表示热烈的祝贺。盂县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文尊教之风,积淀了灿烂的文化,流传下很多文化典籍,涌现出众多文人雅士,被誉为三晋“进士之乡”,这些精英都被载于历代的盂县典籍之中,成为后人的楷模。长江后浪推前浪,近代以来,盂县又涌现出诸多才俊,他们如同星辰闪烁,装点着盂县的文运天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盂县获得博士学位的精英逐年增加,大有续“进士之乡”之源流,向“博士之乡”迈进之势。所以很有必要将这些博士记录在册,传之后世,这也是传承本土历史文脉,发扬重文尊教优良传统,打造盂县文化品牌,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好事情,对宣传盂县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强县作用,促进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百年盂县献徵》付印稿分为三个部分,上编为文士风华,收录盂县近百年涌现出来的105 名名人文士,有清末进士、举人,有民国年间老牌大学生,有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大学生,有文学家、诗人,有戏剧家, 有书画家,有摄影家,有文化学者,有青年诗人、作家,有戏剧、话剧、影视编导,有青年舞蹈家,有非遗传承人等,可谓“行行出状元”。下编是博士风采,主要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盂县获得博士学位的273名精英。有教授、副教授,有世界银行首席专家,有中国改革贡献人物获得者,有在名牌大学任重要职务者,有在各自领域发明创造领跑者,有在重要机构担任要职者,可谓“色彩斑斓,群星璀璨”。附录部分主要收录精英人物的代表性作品,从文士和博士众多著作和文章中,选取部分名篇存世,这些文化精髓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延伸阅读者的需求,可以说用心编排,很有必要,值得鼓励。品读后感觉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选人精当,记载严谨,上编所选人士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佼佼者,是按照一定标准筛选出来的名士。下编所录博士都是获取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精英,他们的业绩和学历是用智慧和汗水凝结的。二是排序讲究,行文规范,上编按照出生年月排序,有随时间推移记载的历史感。下编按照姓氏排序,体现不分阶层的公平感。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能收录的十多名博士及未能联系到的博士也做了说明,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难能可贵,也符合实际,很好。三是行文流畅,记事客观,有话即长,无话则短,这是需要锤炼文字的,值得推荐学习。当然,事物永远没有完美无缺,挂一漏万也是常有,但愿这本书能达到洗尽铅华瑕不掩瑜的效果,也希望盂县文化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继续为盂县文化事业作出贡献。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撑,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中共盂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致力于建设包括“文化强县”在内的区域强县,《百年盂县献徵》的出版将会对推动“文化强县”和其他各项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作者梁海昌系中共盂县县委书记、王拥国系盂县人民政府县长)《百年盂县献徵》编撰后记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曾在总装备部工作的盂县籍退役军官焦秋光开始启动编写家乡文化历史丛书的工作,在政协盂县委员会和县文联的参与下,相继完成《百年盂县诗歌》《百年盂县散文》《百年盂县小说》《百年盂县戏剧》的编撰工作。这四部书被誉为“盂县四书”,百岁诗翁赵云峰亦赋诗赞誉和鞭策:“开天辟地溯元初,盂邑居然有四书。文物典章浑是宝,仇犹史籍赖君储。”文学大家张石山撰文给予积极支持和宣介,使得这四部书在家乡和久居外地的盂县籍人士中产生较大反响。接下来,焦秋光又与盂县地方志研究室合作,开始编纂《百年盂县献徵》一书。中共盂县县委书记梁海昌对研究和宣传盂县的历史文化十分重视,该系列丛书的编纂得到他的大力支持。政协盂县委员会、阳泉三晋文化研究会、盂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盂县地方志研究室等单位也积极参与并鼎力支持。经过两年的资料收集整理与编纂,《百年盂县献徵》即将付梓,现将编纂过程中的相关情况记述如下:关于献徵,早在四书五经中就有论述。《尚书》有“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孔安国释“献,贤也”。《论语》有“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朱熹注“徵,证也。献,贤也”。明代状元焦竑作《国朝献徵录》, 记载了明初至嘉靖时人物及四夷。民国初,常赞春与王学曾等山西人在北平云山别墅,征集编纂了《山西献徵》,书中收记228人,附55人,合计283 人,其中有盂县进士田嵩年、田雨公、田国俊、武全文和武劭孟等5人。这本《百年盂县县徵》师承典籍文献之体,结合盂县文人博士实际,设上编、下编和附录三个部分。上编为“文士风华”,主要收录盂县文学艺术界名士及在盂县任要职且有文学造诣的名人,上自清末,下至2023年,共收录文士105人。下编为博士风采。“博士”一词最早是对博学士人的称谓,后来演变为官名,战国乃至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许慎《五经异义》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据说秦时有博士70余人。到了近代的1905年,清政府规定设立“博士班”,但未实行。但欧洲在中世纪时候,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位制,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这是如今博士的定义。中华民国于1935年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惜没有完全施行。198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学位条例》,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2011年中华书局版《盂县志》统计盂县有博士111人,经核实,有2人未获博士学位,应为109人。之后,盂县又有上百名学子取得博士学位。本书经多方收集,共收博士273人。盂县地方志研究室组织人员到全县13个乡镇和200多个村庄进行了解核实,并尽最大努力与被收集人取得联系,征求意见,互相提供资料,但是也不排除有遗漏。特别说明的是, 对有些本人不愿入书或工作属于保密单位的个人,尊重个人意见和涉密实际未录入,再加上编者难以全部知晓人物实际情况,遗珠之憾定会有的,对这挂一漏万之不足,还望知情者提供资料,在未来接续纂书时予以载入,为再修《盂县志》中的人物卷提供资料,不胜期盼。由于收集资料联系人物难度大,时间紧,加之能力所限,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这样就收录了270多名博士(实际有299人),这也足以证明盂县是山西的“博士之县”。附编收有十几篇文士和博士的诗和文章,既补充了“盂县四书”中的遗漏,又可助力盂县相关文化工作的发展,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书收集人物名录的过程中,焦秋光同梁凤云博士和吕彦红博士专门建了个盂籍博士群,有60多人入群,开阔了主编思路,发动乡友提供博士线索。中北大学副校长尹剑平、太原理工大学李元星博士、山西农大郑少文教授给予资料征集,崔石头、高英、马玉隆、郭芝华、赵荣生、李荣峰、张正元、赵永和、杨玉牛等盂县文史专家,积极提供博士线索,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盂县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盂县一中及社会各界人士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恕不一一致谢,深表感激。(作者:焦秋光、高峰)17454007432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全环球网174540074320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afa396668fd6ad66508fe921149345bu5.jpg{"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百年盂县献徵》序由盂县地方志研究室编纂的《百年盂县献徵》即将付梓印刷,这是继《百年盂县诗歌》《百年盂县散文》《百年盂县戏剧》《百年盂县小说》系列文献印行后的又一文化成果。这本书为盂县历史文化研究和盂县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们向为盂县文化事业辛勤劳动的全体人士表示真诚的感谢,并对《百年盂县献徵》的面世表示热烈的祝贺。盂县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文尊教之风,积淀了灿烂的文化,流传下很多文化典籍,涌现出众多文人雅士,被誉为三晋“进士之乡”,这些精英都被载于历代的盂县典籍之中,成为后人的楷模。长江后浪推前浪,近代以来,盂县又涌现出诸多才俊,他们如同星辰闪烁,装点着盂县的文运天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盂县获得博士学位的精英逐年增加,大有续“进士之乡”之源流,向“博士之乡”迈进之势。所以很有必要将这些博士记录在册,传之后世,这也是传承本土历史文脉,发扬重文尊教优良传统,打造盂县文化品牌,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好事情,对宣传盂县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强县作用,促进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百年盂县献徵》付印稿分为三个部分,上编为文士风华,收录盂县近百年涌现出来的105 名名人文士,有清末进士、举人,有民国年间老牌大学生,有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大学生,有文学家、诗人,有戏剧家, 有书画家,有摄影家,有文化学者,有青年诗人、作家,有戏剧、话剧、影视编导,有青年舞蹈家,有非遗传承人等,可谓“行行出状元”。下编是博士风采,主要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盂县获得博士学位的273名精英。有教授、副教授,有世界银行首席专家,有中国改革贡献人物获得者,有在名牌大学任重要职务者,有在各自领域发明创造领跑者,有在重要机构担任要职者,可谓“色彩斑斓,群星璀璨”。附录部分主要收录精英人物的代表性作品,从文士和博士众多著作和文章中,选取部分名篇存世,这些文化精髓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延伸阅读者的需求,可以说用心编排,很有必要,值得鼓励。品读后感觉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选人精当,记载严谨,上编所选人士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佼佼者,是按照一定标准筛选出来的名士。下编所录博士都是获取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精英,他们的业绩和学历是用智慧和汗水凝结的。二是排序讲究,行文规范,上编按照出生年月排序,有随时间推移记载的历史感。下编按照姓氏排序,体现不分阶层的公平感。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能收录的十多名博士及未能联系到的博士也做了说明,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难能可贵,也符合实际,很好。三是行文流畅,记事客观,有话即长,无话则短,这是需要锤炼文字的,值得推荐学习。当然,事物永远没有完美无缺,挂一漏万也是常有,但愿这本书能达到洗尽铅华瑕不掩瑜的效果,也希望盂县文化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继续为盂县文化事业作出贡献。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撑,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中共盂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致力于建设包括“文化强县”在内的区域强县,《百年盂县献徵》的出版将会对推动“文化强县”和其他各项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作者梁海昌系中共盂县县委书记、王拥国系盂县人民政府县长)《百年盂县献徵》编撰后记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曾在总装备部工作的盂县籍退役军官焦秋光开始启动编写家乡文化历史丛书的工作,在政协盂县委员会和县文联的参与下,相继完成《百年盂县诗歌》《百年盂县散文》《百年盂县小说》《百年盂县戏剧》的编撰工作。这四部书被誉为“盂县四书”,百岁诗翁赵云峰亦赋诗赞誉和鞭策:“开天辟地溯元初,盂邑居然有四书。文物典章浑是宝,仇犹史籍赖君储。”文学大家张石山撰文给予积极支持和宣介,使得这四部书在家乡和久居外地的盂县籍人士中产生较大反响。接下来,焦秋光又与盂县地方志研究室合作,开始编纂《百年盂县献徵》一书。中共盂县县委书记梁海昌对研究和宣传盂县的历史文化十分重视,该系列丛书的编纂得到他的大力支持。政协盂县委员会、阳泉三晋文化研究会、盂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盂县地方志研究室等单位也积极参与并鼎力支持。经过两年的资料收集整理与编纂,《百年盂县献徵》即将付梓,现将编纂过程中的相关情况记述如下:关于献徵,早在四书五经中就有论述。《尚书》有“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孔安国释“献,贤也”。《论语》有“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朱熹注“徵,证也。献,贤也”。明代状元焦竑作《国朝献徵录》, 记载了明初至嘉靖时人物及四夷。民国初,常赞春与王学曾等山西人在北平云山别墅,征集编纂了《山西献徵》,书中收记228人,附55人,合计283 人,其中有盂县进士田嵩年、田雨公、田国俊、武全文和武劭孟等5人。这本《百年盂县县徵》师承典籍文献之体,结合盂县文人博士实际,设上编、下编和附录三个部分。上编为“文士风华”,主要收录盂县文学艺术界名士及在盂县任要职且有文学造诣的名人,上自清末,下至2023年,共收录文士105人。下编为博士风采。“博士”一词最早是对博学士人的称谓,后来演变为官名,战国乃至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许慎《五经异义》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据说秦时有博士70余人。到了近代的1905年,清政府规定设立“博士班”,但未实行。但欧洲在中世纪时候,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位制,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这是如今博士的定义。中华民国于1935年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惜没有完全施行。198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学位条例》,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2011年中华书局版《盂县志》统计盂县有博士111人,经核实,有2人未获博士学位,应为109人。之后,盂县又有上百名学子取得博士学位。本书经多方收集,共收博士273人。盂县地方志研究室组织人员到全县13个乡镇和200多个村庄进行了解核实,并尽最大努力与被收集人取得联系,征求意见,互相提供资料,但是也不排除有遗漏。特别说明的是, 对有些本人不愿入书或工作属于保密单位的个人,尊重个人意见和涉密实际未录入,再加上编者难以全部知晓人物实际情况,遗珠之憾定会有的,对这挂一漏万之不足,还望知情者提供资料,在未来接续纂书时予以载入,为再修《盂县志》中的人物卷提供资料,不胜期盼。由于收集资料联系人物难度大,时间紧,加之能力所限,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这样就收录了270多名博士(实际有299人),这也足以证明盂县是山西的“博士之县”。附编收有十几篇文士和博士的诗和文章,既补充了“盂县四书”中的遗漏,又可助力盂县相关文化工作的发展,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书收集人物名录的过程中,焦秋光同梁凤云博士和吕彦红博士专门建了个盂籍博士群,有60多人入群,开阔了主编思路,发动乡友提供博士线索。中北大学副校长尹剑平、太原理工大学李元星博士、山西农大郑少文教授给予资料征集,崔石头、高英、马玉隆、郭芝华、赵荣生、李荣峰、张正元、赵永和、杨玉牛等盂县文史专家,积极提供博士线索,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盂县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盂县一中及社会各界人士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恕不一一致谢,深表感激。(作者:焦秋光、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