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MxCcaCVTr lx.huanqiu.comarticle特殊孩子们的“编外家长”/e3pmh20mi/e3pmh2176“别太远了,你要稍微再往前走一走,大概运球到这个位置。”“往前,往前,太远了,稍微再近一点。”9月初的清晨,福建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高一班班主任周翟领着刚入学的小江和13名新生“体验”高中的第一堂体育课。经过一次又一次测试与引导,小江最终还是未能将手中的篮球送达周翟用红线标记的位置,即便这条红线与他只有短短不到6个跨步的距离。失败,是周翟和同事们教学过程中常有的体验。孤独症、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用爱心、耐心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跨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对于周翟来说,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的使命。 而在距离球场不到300米的听障部教学楼里,周翟的妻子魏燕珂刚休完产假,回到教学岗位。这个学期,新手妈妈魏燕珂不仅要学会应对在职带娃的焦虑,还要带着班里的7名听障学生备战高考。在魏燕珂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学生们为了迎接她产后“复工”的手工DIY粉色郁金香。她说:“挫败与温暖,就这样相互交织,成就了我们的特教事业。”为学生定制“特殊的教育”开学前半个月,周翟对每名学生都进行了一次家访。让小江尝试篮球操训练,就是周翟在家访过程中和小江家长共同决定的。周翟期待,存在社交障碍的小江在接触篮球后,能打开心门,走向篮球背后更为广大的人群。与普通高中动辄50多人、整齐划一的大班制教育不同,特殊教育学校同一个班级里每名学生的障碍类型、认知程度、教学目标都不同。老师的授课也不能一概而就,必须根据综合评估,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策略的分层教学。以篮球操的教学为例,即便是一套简单的篮球动作,周翟都划分出了多个不同的训练层次:对运动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运球过程中完成相对复杂的动作,进行一些队形变换;对运动能力差一些的学生,也要想办法让他们能够参与到课程中来,可以尝试进行双人抛接球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获得发展,是他最大的教育目标。“他们不是教不会,只是比其他孩子学得‘慢一些’。”周翟认为。同样学得“慢一些”的,还有魏燕珂班级里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们。“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讲台上,魏燕珂在打手语的同时,还配合着口语及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台下的孩子们模仿着老师的口型跟读,努力想象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的早春图。这是魏燕珂带的首届高三毕业班,在这个班级里既有曾经在普通高中里随班就读的学生,也有从未离开过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为了应对不同学校的招生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学习高中课文,还要复习初中语文。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复习效率,魏燕珂在讲台上放了一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22天冲刺计划》,分门别类集合了她利用暑期梳理的、不同类型学生需要的习题试卷。资料的封皮上打印着一段她写给同学们的寄语:“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大家起跑的速度不同、方式不同,但我们的终点是相同的。”教室里,魏燕珂用手语告诉同学,“你们值得拥有美好的未来!”陪伴,从课堂到职场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育的终点往往不是那一扇校门。在周翟的家访记录里不仅有本学期刚入学的新生,还有上个学期他“挥别”的7名毕业生。存在社交障碍的小陈,便是其中一位。开学前,小陈兴奋地告诉周翟,他通过试用期考核成为一家企业的正式员工。在小陈自信的笑容里,或许很难察觉到,在周翟半年前的家访记录里,他还是那个“表达过分直白”“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学生。2022年,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启动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支持试点项目,帮助更多心智障碍者走向职场,融入社会。这一项目为学生在课堂和职场之间架起一座“过渡的桥梁”。借此契机,作为高三班班主任和就业支持团队的一员,周翟走出校园,走进学生们的职场生活,陪伴学生走过进入职场前的预备期和初入职场后的过渡期。他说:“这是特殊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帮助有社交障碍的小陈面对入职面试,是周翟在职业教育课堂里为小陈设计的“必修课”。复盘分析面试存在的问题,安慰面试失败的学生,鼓励灰心的家长,收拾好心情重新陪伴学生面试下一个岗位……每次面试,周翟和就业团队都陪学生一起面对。尽管几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希望。最终,在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总结后,学生获得了一份宝贵的工作。周翟坦言:“老师们持续性地跟进,最终是为了持久性地‘撤离’,让孩子们独立自主融入社会,在工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他看来,对于心智障碍者来说,就业的意义远不止一份收入那么简单,我们要帮助他们迈出走向精彩人生的第一步。爱与被爱,同样温暖高考结束那年,周翟和魏燕珂都不约而同地在志愿里填写了“特殊教育”专业。当时的他们,对“特殊教育”这4个字并没有太清晰的概念。研究生毕业后,他们俩也和大多数科班出身的毕业生一样:“认为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教学方法的特殊。”“直到走进特殊教育的课堂,我们才真正意识到‘特殊’两个字的意义。”魏燕珂的微信视频号里发布了两段短视频:一段是她产假前最后一天上班,学生们自发为她举办的欢送仪式;一段是她产假后回归课堂,学生们给她送来手工郁金香的画面。“当天政治老师给我打电话,说班里孩子们闹哄哄的,我挺着肚子往班里赶,结果发现孩子们在准备欢送仪式,我一进教室他们就把我围住了。”魏燕珂至今记得欢送仪式现场,孩子们献上花束,艰难却使劲发声,祝自己“生产顺利”时的情景。那一刻,她深深地被孩子们脸上纯真的笑容、急切的手语打动。“我们常说是老师陪伴学生成长,可在特殊教育的校园里,我们的成长也被学生‘陪伴’着。”被学生“包围”的还有周翟。每天中午11时45分,他都会在学生食堂陪班里的孩子们吃午餐。这也是学校里夫妻俩为数不多可以共度的时光。为了加快听障班学生们的复习进度,魏燕珂常常是这场“午餐之约”中迟到的那一位。而好不容易坐到同一张餐桌上,夫妻俩没来得及说上两句话,就又被学生们所环绕。存在刻板行为的新生小郭站在餐桌旁,固执地找周翟说英文。餐桌对侧的学生魏然则时不时插话,向周翟发出一起背诵古诗的邀约。“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有时甚至比我们家长还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因此很受学生欢迎。”在一旁的学生家长发出感叹,“在这群特殊的孩子眼中,老师就是他们的‘编外家长’。”“从事特殊教育便意味着要有特别的毅力,会用特别的方法。”周翟坦言,他们也曾被孩子误伤,教学方法失败时,有过心情消沉的瞬间。“可只要听到一声‘老师好’,我们就能重新拾起那份爱且无阻的力量。”1725871125483责编:陈全工人日报1725871125483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15c25829350d32d598462def67fcbbe.jpg
“别太远了,你要稍微再往前走一走,大概运球到这个位置。”“往前,往前,太远了,稍微再近一点。”9月初的清晨,福建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高一班班主任周翟领着刚入学的小江和13名新生“体验”高中的第一堂体育课。经过一次又一次测试与引导,小江最终还是未能将手中的篮球送达周翟用红线标记的位置,即便这条红线与他只有短短不到6个跨步的距离。失败,是周翟和同事们教学过程中常有的体验。孤独症、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用爱心、耐心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跨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对于周翟来说,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的使命。 而在距离球场不到300米的听障部教学楼里,周翟的妻子魏燕珂刚休完产假,回到教学岗位。这个学期,新手妈妈魏燕珂不仅要学会应对在职带娃的焦虑,还要带着班里的7名听障学生备战高考。在魏燕珂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学生们为了迎接她产后“复工”的手工DIY粉色郁金香。她说:“挫败与温暖,就这样相互交织,成就了我们的特教事业。”为学生定制“特殊的教育”开学前半个月,周翟对每名学生都进行了一次家访。让小江尝试篮球操训练,就是周翟在家访过程中和小江家长共同决定的。周翟期待,存在社交障碍的小江在接触篮球后,能打开心门,走向篮球背后更为广大的人群。与普通高中动辄50多人、整齐划一的大班制教育不同,特殊教育学校同一个班级里每名学生的障碍类型、认知程度、教学目标都不同。老师的授课也不能一概而就,必须根据综合评估,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策略的分层教学。以篮球操的教学为例,即便是一套简单的篮球动作,周翟都划分出了多个不同的训练层次:对运动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运球过程中完成相对复杂的动作,进行一些队形变换;对运动能力差一些的学生,也要想办法让他们能够参与到课程中来,可以尝试进行双人抛接球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获得发展,是他最大的教育目标。“他们不是教不会,只是比其他孩子学得‘慢一些’。”周翟认为。同样学得“慢一些”的,还有魏燕珂班级里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们。“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讲台上,魏燕珂在打手语的同时,还配合着口语及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台下的孩子们模仿着老师的口型跟读,努力想象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的早春图。这是魏燕珂带的首届高三毕业班,在这个班级里既有曾经在普通高中里随班就读的学生,也有从未离开过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为了应对不同学校的招生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学习高中课文,还要复习初中语文。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复习效率,魏燕珂在讲台上放了一本《中考语文一轮复习22天冲刺计划》,分门别类集合了她利用暑期梳理的、不同类型学生需要的习题试卷。资料的封皮上打印着一段她写给同学们的寄语:“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大家起跑的速度不同、方式不同,但我们的终点是相同的。”教室里,魏燕珂用手语告诉同学,“你们值得拥有美好的未来!”陪伴,从课堂到职场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育的终点往往不是那一扇校门。在周翟的家访记录里不仅有本学期刚入学的新生,还有上个学期他“挥别”的7名毕业生。存在社交障碍的小陈,便是其中一位。开学前,小陈兴奋地告诉周翟,他通过试用期考核成为一家企业的正式员工。在小陈自信的笑容里,或许很难察觉到,在周翟半年前的家访记录里,他还是那个“表达过分直白”“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学生。2022年,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启动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支持试点项目,帮助更多心智障碍者走向职场,融入社会。这一项目为学生在课堂和职场之间架起一座“过渡的桥梁”。借此契机,作为高三班班主任和就业支持团队的一员,周翟走出校园,走进学生们的职场生活,陪伴学生走过进入职场前的预备期和初入职场后的过渡期。他说:“这是特殊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帮助有社交障碍的小陈面对入职面试,是周翟在职业教育课堂里为小陈设计的“必修课”。复盘分析面试存在的问题,安慰面试失败的学生,鼓励灰心的家长,收拾好心情重新陪伴学生面试下一个岗位……每次面试,周翟和就业团队都陪学生一起面对。尽管几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希望。最终,在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总结后,学生获得了一份宝贵的工作。周翟坦言:“老师们持续性地跟进,最终是为了持久性地‘撤离’,让孩子们独立自主融入社会,在工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他看来,对于心智障碍者来说,就业的意义远不止一份收入那么简单,我们要帮助他们迈出走向精彩人生的第一步。爱与被爱,同样温暖高考结束那年,周翟和魏燕珂都不约而同地在志愿里填写了“特殊教育”专业。当时的他们,对“特殊教育”这4个字并没有太清晰的概念。研究生毕业后,他们俩也和大多数科班出身的毕业生一样:“认为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教学方法的特殊。”“直到走进特殊教育的课堂,我们才真正意识到‘特殊’两个字的意义。”魏燕珂的微信视频号里发布了两段短视频:一段是她产假前最后一天上班,学生们自发为她举办的欢送仪式;一段是她产假后回归课堂,学生们给她送来手工郁金香的画面。“当天政治老师给我打电话,说班里孩子们闹哄哄的,我挺着肚子往班里赶,结果发现孩子们在准备欢送仪式,我一进教室他们就把我围住了。”魏燕珂至今记得欢送仪式现场,孩子们献上花束,艰难却使劲发声,祝自己“生产顺利”时的情景。那一刻,她深深地被孩子们脸上纯真的笑容、急切的手语打动。“我们常说是老师陪伴学生成长,可在特殊教育的校园里,我们的成长也被学生‘陪伴’着。”被学生“包围”的还有周翟。每天中午11时45分,他都会在学生食堂陪班里的孩子们吃午餐。这也是学校里夫妻俩为数不多可以共度的时光。为了加快听障班学生们的复习进度,魏燕珂常常是这场“午餐之约”中迟到的那一位。而好不容易坐到同一张餐桌上,夫妻俩没来得及说上两句话,就又被学生们所环绕。存在刻板行为的新生小郭站在餐桌旁,固执地找周翟说英文。餐桌对侧的学生魏然则时不时插话,向周翟发出一起背诵古诗的邀约。“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有时甚至比我们家长还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因此很受学生欢迎。”在一旁的学生家长发出感叹,“在这群特殊的孩子眼中,老师就是他们的‘编外家长’。”“从事特殊教育便意味着要有特别的毅力,会用特别的方法。”周翟坦言,他们也曾被孩子误伤,教学方法失败时,有过心情消沉的瞬间。“可只要听到一声‘老师好’,我们就能重新拾起那份爱且无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