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CABkVNYVO lx.huanqiu.comarticle成都理工大学:开展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e3pmh20mi/e3pt1klf4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学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敖仪斌、王琼梅、赵磊老师担任项目负责人。 据了解,本项目主要以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挖掘BIM技术学习绩效驱动因素,基于此构建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并开展实践验证。基于该项目长达近三年的研究,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竞赛”为载体,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全新模式。 本项目经过实施,完成了既定目标,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和创新点。 1.项目主要成果: (1)BIM学习绩效影响因素初探本研究对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学生的BIM学习绩效水平进行评估。本研究共获得2777份有效问卷,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验证数据集的可靠性(Cronbach’s alpha=0.962, KMO=0.965)。采用t检验(ANOVA)验证性别、学校类型、专业、年级、学习时长和使用BIM相关软件等人口统计属性在组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影响BIM学习绩效的7个公共因子:(1)导师能力、(2)学校(学院)氛围、(3)团队合作、(4)个人能力、(5)对BIM技术应用的理解、(6)社会环境激励、(7)成就需求。最后,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属性、导师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个人能力和成就需求显著影响BIM学习绩效。(2)BIM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①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技术接受与使用理论(UTAUT),加入学习态度变量,构建大学生BIM技术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本研究通过对全国高校抽样、随机选择高校本科生为受访对象,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90份。研究样本来自中国东北、北方、东部、南部、中部、西北和西南七个地区的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和民营大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采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BIM学习态度、绩效期望和社会影响力对其学习意向有正向直接影响,并通过学习意向又间接影响其学习行为。另外,促进因素和学习意向对学习行为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因此,为增强大学生对BIM技术的学习动机,应加大BIM技术在高校的普及力度,提高BIM专职教师的操作水平。后者使高校能够持续稳定地向社会和市场输出合格的BIM技术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行业发展周期。(3)BIM大赛成绩决定要素研究 本研究以第八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的参赛选手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451份有效样本。将技术接受模型与计划行为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竞赛成绩的驱动因素模型。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发现:使用BIM的行为意愿直接受到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感知有用性的正向影响,间接受到感知易用性的正向影响。使用BIM的行为意图、感知行为控制和便利条件对竞赛结果有直接且积极的影响。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也对它有间接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大BIM技术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推广,加强配套教学设施建设,构建BIM技术综合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加BIM竞赛的成绩。(4)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研究内容,进一步凝练高等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确定高校、企业的地位与作用,明确高校学生BIM学习的内驱因素,构建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 2.项目创新点: (1)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以“生”为本,探索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学习效果影响因素,挖掘高校、企业和学生三个主体的BIM学习驱动因素,构建协同培养新模式。 (2)研究载体创新:本研究以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为载体,采集全国参赛选手的参赛驱动因素与参赛成绩数据,具有一定的普适性。(3)持续研究创新:本研究连续抽样三届大赛参赛选手数据,逐层递进开展研究,研究具有连续性,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展第九届大赛的数据采集工作。 通过本项目的成功开展,成都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逐步形成了系统的“BIM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和推广。 (1)新建工程管理实验室 基于本项目三年的研究成果,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新建工程管理实验室,实验室面积约500平方米,服务于宜宾校区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每届招生210人)。根据宜宾校区建设实际情况,构建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两校区与两地企业协同培养新模式。(2)修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结合本研究结果,依据宜宾校区招生学生数量与生源质量,修订完成宜宾校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 项目负责人受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组委会邀请,就BIM学科竞赛绩效驱动因素研究系列成果做了汇报。项目负责人分别就三届大赛研究过程、结果及其实践效果做了全面的分享,研究成果得到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4)研究范式可持续可复制 本项目虽然已结题,但研究本身还在持续开展。目前研究团队针对第九届大赛完成了大赛全程跟踪研究设计,目前正处于数据采集阶段。研究范式可持续、可复制。 168601777768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吴婷环球网1686017777685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2b10ee62f7db1b4ed2486d2bece70942u5.jpg{"email":"wuting@huanqiu.com","name":"吴婷"}
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学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敖仪斌、王琼梅、赵磊老师担任项目负责人。 据了解,本项目主要以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挖掘BIM技术学习绩效驱动因素,基于此构建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并开展实践验证。基于该项目长达近三年的研究,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竞赛”为载体,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全新模式。 本项目经过实施,完成了既定目标,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和创新点。 1.项目主要成果: (1)BIM学习绩效影响因素初探本研究对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学生的BIM学习绩效水平进行评估。本研究共获得2777份有效问卷,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验证数据集的可靠性(Cronbach’s alpha=0.962, KMO=0.965)。采用t检验(ANOVA)验证性别、学校类型、专业、年级、学习时长和使用BIM相关软件等人口统计属性在组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影响BIM学习绩效的7个公共因子:(1)导师能力、(2)学校(学院)氛围、(3)团队合作、(4)个人能力、(5)对BIM技术应用的理解、(6)社会环境激励、(7)成就需求。最后,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属性、导师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个人能力和成就需求显著影响BIM学习绩效。(2)BIM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①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技术接受与使用理论(UTAUT),加入学习态度变量,构建大学生BIM技术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本研究通过对全国高校抽样、随机选择高校本科生为受访对象,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90份。研究样本来自中国东北、北方、东部、南部、中部、西北和西南七个地区的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和民营大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采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BIM学习态度、绩效期望和社会影响力对其学习意向有正向直接影响,并通过学习意向又间接影响其学习行为。另外,促进因素和学习意向对学习行为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因此,为增强大学生对BIM技术的学习动机,应加大BIM技术在高校的普及力度,提高BIM专职教师的操作水平。后者使高校能够持续稳定地向社会和市场输出合格的BIM技术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行业发展周期。(3)BIM大赛成绩决定要素研究 本研究以第八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的参赛选手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451份有效样本。将技术接受模型与计划行为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竞赛成绩的驱动因素模型。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发现:使用BIM的行为意愿直接受到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感知有用性的正向影响,间接受到感知易用性的正向影响。使用BIM的行为意图、感知行为控制和便利条件对竞赛结果有直接且积极的影响。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也对它有间接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大BIM技术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推广,加强配套教学设施建设,构建BIM技术综合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加BIM竞赛的成绩。(4)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研究内容,进一步凝练高等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确定高校、企业的地位与作用,明确高校学生BIM学习的内驱因素,构建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 2.项目创新点: (1)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以“生”为本,探索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学习效果影响因素,挖掘高校、企业和学生三个主体的BIM学习驱动因素,构建协同培养新模式。 (2)研究载体创新:本研究以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为载体,采集全国参赛选手的参赛驱动因素与参赛成绩数据,具有一定的普适性。(3)持续研究创新:本研究连续抽样三届大赛参赛选手数据,逐层递进开展研究,研究具有连续性,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展第九届大赛的数据采集工作。 通过本项目的成功开展,成都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逐步形成了系统的“BIM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和推广。 (1)新建工程管理实验室 基于本项目三年的研究成果,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新建工程管理实验室,实验室面积约500平方米,服务于宜宾校区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每届招生210人)。根据宜宾校区建设实际情况,构建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创新人才”两校区与两地企业协同培养新模式。(2)修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结合本研究结果,依据宜宾校区招生学生数量与生源质量,修订完成宜宾校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 项目负责人受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组委会邀请,就BIM学科竞赛绩效驱动因素研究系列成果做了汇报。项目负责人分别就三届大赛研究过程、结果及其实践效果做了全面的分享,研究成果得到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4)研究范式可持续可复制 本项目虽然已结题,但研究本身还在持续开展。目前研究团队针对第九届大赛完成了大赛全程跟踪研究设计,目前正处于数据采集阶段。研究范式可持续、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