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khlkjNEXp lx.huanqiu.comarticle长治学院文秀剧社:“戏剧+”教育公益服务的创导者/e3pmh20mi/e3pt1klf4黄文秀,最年轻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一个普通的名字,和她伟大的一生,留给了当代青年无尽的精神力量。在太行山上,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在黄文秀的精神感召下,用戏剧表演的方式为思政教育赋能,打造了一个“戏剧+”教育公益服务为已任的学生剧社。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一个贫困家庭的黄文秀,从小山村考入长治学院再一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工作,响应号召到贫困村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她3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她的精神深深影响着长治学院的广大学子。 黄文秀是长治学院的杰出校友。2008年入学后,她加入当时的春晨剧社(文秀剧社的前身),成为剧社的骨干成员。黄文秀致力于以戏剧方式与青少年互动交流,让孩子们在表演与观看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北师大研究生毕后后,文秀返乡工作,依然将其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式,鼓励孩子们以艺术表达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2019年6月,扶贫路上的黄文秀不幸殉职,她曾经参加过的春晨剧社更名为文秀剧社,以此明志,将剧社的发展方向转向主旋律内容的创作与表达。在传承黄文秀的精神的过程中,剧社探索出了“戏剧+”思政教育这一赋能形式,深入学习和提炼太行精神、劳模精神,并挖掘上党文化的精华,用戏剧形式呈现、传播,以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互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志在弘扬传播伟大精神,使之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接续文心秀行,传承优秀精神 在传承弘扬黄文秀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文秀剧社还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挖掘山西地区优秀文化,将一些优秀故事进行改编,以戏剧的方式进行呈现,并将“太行精神、劳模精神、地方文化”这三大系列作为文秀剧社的核心剧目内容。同时,文秀剧社采用了“思政班会”这种活动形式,以“文秀的礼物”为主题,把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宣讲,并结合舞台剧、配音表演、集体观影、集体观展等活动丰富思政主题班会的形式,深入山西省各中小学校开展主题思政班会,在心理上与学生拉近距离,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扩大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政班会的兴趣。由“大学生演,小学生看” 到“小学生演,小学生看”再到“小学生演,大学生看”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缺一不可。戏剧贯穿于整个环节,教育理念层层深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入耳入脑入心、同向同行同频,红色题材的话剧走进思政班会能够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共同实现课堂内外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以公益之心,践公益之行 在戏剧创作的同时,剧社也为推动公益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努力。2022年3月,文秀剧社探索了其它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通过网店售卖团队在基层公益活动中衍生出的的文创产品获得收入,反哺需要帮助的基层小学。项目运行以来,文秀剧社得到了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及爱心人士的持续帮助,在政策和资金上都予以有力支持,帮助推动“戏剧+”模式走进各个校园、走进课堂,成为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有效形式。 目前,团队“戏剧+”教育模式已经走向成熟,并与资深戏剧策划、演出公司合作,参与了多部戏剧的策划、演出、宣传。同时,剧社将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戏剧+”教育模式,将这一公益形式推广、复制到到更大的范围中。 2022 年上半年,在长治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活动中,文秀剧社与长治学院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一同走进长治市武乡县大有乡峪口村学校,为孩子们讲述“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故事,并以“文秀的礼物”为活动主题给学校的学生赠送了磁力画板、剪纸套装、手工串珠套装等学习工具和实践教具,并且收集了孩子们的画作制作了周边文创产品。该活动被网易新闻、长治新闻、武乡融媒等多家媒体报道,收到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此次活动中,剧社以孩子们的画作为创作灵感,以“我的梦”为主题,自主设计了文化衫、钥匙扣、帆布包等产品,在售卖活动结束后,团队会将全部收入捐赠给了峪口村特殊学校,实现公益反哺。 目前,文秀剧社已经编排演出了太行精神系列(《左权家书》、《抗大》、《文秀的礼物》、《那年西沟》)、劳模精神系列(《纪兰故事》、《大寨的女儿》《闪亮的名字》、地方文化系列(《精卫填海》、《小二黑结婚》、《神农尝百草》)等经典剧目,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试点运行“戏剧+”这一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的方针指引下,文秀剧社将不断努力创作更高质量的戏剧作品,立志将戏剧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传播给更多的青少年,以大学生的创造力践行青年一代的时代使命。 (刘小枫 高芸婷)165733906933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吴婷环球网165733906933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286f91d3f7bc2b6657bbcfdfd6d4b4bu1.png{"email":"wuting@huanqiu.com","name":"吴婷"}
黄文秀,最年轻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一个普通的名字,和她伟大的一生,留给了当代青年无尽的精神力量。在太行山上,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在黄文秀的精神感召下,用戏剧表演的方式为思政教育赋能,打造了一个“戏剧+”教育公益服务为已任的学生剧社。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一个贫困家庭的黄文秀,从小山村考入长治学院再一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工作,响应号召到贫困村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她3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她的精神深深影响着长治学院的广大学子。 黄文秀是长治学院的杰出校友。2008年入学后,她加入当时的春晨剧社(文秀剧社的前身),成为剧社的骨干成员。黄文秀致力于以戏剧方式与青少年互动交流,让孩子们在表演与观看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北师大研究生毕后后,文秀返乡工作,依然将其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式,鼓励孩子们以艺术表达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2019年6月,扶贫路上的黄文秀不幸殉职,她曾经参加过的春晨剧社更名为文秀剧社,以此明志,将剧社的发展方向转向主旋律内容的创作与表达。在传承黄文秀的精神的过程中,剧社探索出了“戏剧+”思政教育这一赋能形式,深入学习和提炼太行精神、劳模精神,并挖掘上党文化的精华,用戏剧形式呈现、传播,以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互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志在弘扬传播伟大精神,使之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接续文心秀行,传承优秀精神 在传承弘扬黄文秀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文秀剧社还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挖掘山西地区优秀文化,将一些优秀故事进行改编,以戏剧的方式进行呈现,并将“太行精神、劳模精神、地方文化”这三大系列作为文秀剧社的核心剧目内容。同时,文秀剧社采用了“思政班会”这种活动形式,以“文秀的礼物”为主题,把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宣讲,并结合舞台剧、配音表演、集体观影、集体观展等活动丰富思政主题班会的形式,深入山西省各中小学校开展主题思政班会,在心理上与学生拉近距离,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扩大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政班会的兴趣。由“大学生演,小学生看” 到“小学生演,小学生看”再到“小学生演,大学生看”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缺一不可。戏剧贯穿于整个环节,教育理念层层深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入耳入脑入心、同向同行同频,红色题材的话剧走进思政班会能够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共同实现课堂内外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以公益之心,践公益之行 在戏剧创作的同时,剧社也为推动公益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努力。2022年3月,文秀剧社探索了其它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通过网店售卖团队在基层公益活动中衍生出的的文创产品获得收入,反哺需要帮助的基层小学。项目运行以来,文秀剧社得到了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及爱心人士的持续帮助,在政策和资金上都予以有力支持,帮助推动“戏剧+”模式走进各个校园、走进课堂,成为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有效形式。 目前,团队“戏剧+”教育模式已经走向成熟,并与资深戏剧策划、演出公司合作,参与了多部戏剧的策划、演出、宣传。同时,剧社将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戏剧+”教育模式,将这一公益形式推广、复制到到更大的范围中。 2022 年上半年,在长治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活动中,文秀剧社与长治学院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一同走进长治市武乡县大有乡峪口村学校,为孩子们讲述“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故事,并以“文秀的礼物”为活动主题给学校的学生赠送了磁力画板、剪纸套装、手工串珠套装等学习工具和实践教具,并且收集了孩子们的画作制作了周边文创产品。该活动被网易新闻、长治新闻、武乡融媒等多家媒体报道,收到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此次活动中,剧社以孩子们的画作为创作灵感,以“我的梦”为主题,自主设计了文化衫、钥匙扣、帆布包等产品,在售卖活动结束后,团队会将全部收入捐赠给了峪口村特殊学校,实现公益反哺。 目前,文秀剧社已经编排演出了太行精神系列(《左权家书》、《抗大》、《文秀的礼物》、《那年西沟》)、劳模精神系列(《纪兰故事》、《大寨的女儿》《闪亮的名字》、地方文化系列(《精卫填海》、《小二黑结婚》、《神农尝百草》)等经典剧目,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试点运行“戏剧+”这一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的方针指引下,文秀剧社将不断努力创作更高质量的戏剧作品,立志将戏剧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传播给更多的青少年,以大学生的创造力践行青年一代的时代使命。 (刘小枫 高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