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egGgEyPSi lx.huanqiu.comarticle“家委会”在国外扮演什么角色/e3pmh20mi/ectnjuams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陈 洋 林 悦近些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家长群”,形成“家委会”。家委会最早是为了方便老师联系、家长相互沟通,现在也成为一个让家长更深入参与教育的途径。然而,家委会中也出现一些争议,有家长抱怨成为“家委”让一些家长变得“高人一等”,导致学生之间的不平等;也有家长担忧因工作原因无法参与家委会的工作,会让孩子的学习落后。实际上,这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教师-学生-家长”式组织常年以来也遇到类似诟病,随其发展逐渐改善。PTA,即“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可被看做是很多国家学校的“家委会”,其建立目的就是让家长在学校教育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现在规模最庞大、机构最成熟的几个国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英联邦国家如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PTA也因此在当地比较有话语权。美国PTA最早于1897年建立,由2000多名家长、教师、工人和立法者成立其前身“全国母亲大会”。1908年,该组织改名为母亲和家长教师协会全国代表大会。由于PTA的组织成员是家长和老师,所以它既非官方团体,也不属于学校。除了学习以外,它更多的工作实际上是孩子整个的教育问题,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国家,PTA甚至在当地立法和社会运作中都有话语权。 虽然PTA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日本可以说是将“家委”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曾出现“家长会”“后援会”等类似组织,但这些组织主要是向学校进行经济方面的援助。1945年战败后,儿童教育问题在日本颇为棘手,当时在驻日盟军总司令主导下,PTA在日本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52年10月,东京举行“日本父母与老师会全国团体结成大会”,标志着日本PTA全国性团体出现。现代日本的PTA变成一个非盈利民间团体,参与学生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教学内容等。该协会还举办一些培训学习,如组织各界精英演讲、参观博物馆、学校旅行等。针对学校的普法日、期末扫除等,PTA也会积极参与。在少子老龄化的今天,PTA在日本社会的地位愈发凸显。2018年12月10日,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第33届全日本私立幼儿园PTA联合会全国大会上发表演说时称:“我们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让孩子在社会中健康成长。作为桥梁的PTA的作用越来越大。”英国学校家委会很大程度受美国19世纪末的推动,但早在上世纪中期立法后,全英已有超过八成的小学和六成的中学陆续成立家委会。英国1994年通过教育法案,其中提出当地学校需建立有家长代表的管理委员会。自此之后,家长委员会在英国遍地开花,至今已超过1.3万个。年收入达5000英镑的家委会都可以在全英家委会组织注册成为成员。英国的家委会通常是学生家长,当地资深的社区代表组成。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协调教学,而是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短缺。对于英国多数公立学校来说,财政投入不足是一个难题,家委会需要定期开会,讨论如何组织一些校内筹款活动。常见的形式是在节假日前后组织校内义卖活动。家委会的成员都是志愿者,多数是孩子母亲。家委会成员一年当中,还有很多活动要参与:陪低龄学生外出参观,清扫校园,设计更多学校和当地社区之间互动的活动等。因此,即便家委会成员属于志愿者性质,想加入也并不容易,需要像申请工作一样向学校提交履历。不过,虽然家委会成员有当地议员、企业高管、高校教授或是家庭主妇,但加入这一组织后要求一律平等对话。每个家委会还会安排会长,通常一届为期两到三年,由成员不记名投票选出。PTA在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针对PTA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以日本为例,虽然表面上家长有权利选择是否加入,但不加入的话常引来麻烦。以日本为例,曾有某大学教授未加入孩子学校的PTA,之后被该组织副会长通知,“全校只有你家没有加入,你的孩子将不能参加PTA组织的一切活动”。最终,为避免孩子在学校被孤立、被欺负,这名教授不得不加入。类似问题在日本各地多有发生,尽管引起当地舆论的关注与讨论,但始终难以彻底解决。此外,歧视问题也使得PTA在日本广受诟病。日本《每日新闻》2016年曾报道,大阪一所私立中学的一名学生因父母退出PTA,在毕业典礼上没有获得毕业胸花。这名学生的父母2016年对校方和该校PTA进行起诉,但在2017年8月被驳回。这起歧视事件当时在日本社会引起广泛争议,不少民众认为此举涉及明显的歧视,对于法院的驳回决定感到不满。163089192907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吴婷环球时报163089192907311[]{"email":"wuting@huanqiu.com","name":"吴婷"}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陈 洋 林 悦近些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家长群”,形成“家委会”。家委会最早是为了方便老师联系、家长相互沟通,现在也成为一个让家长更深入参与教育的途径。然而,家委会中也出现一些争议,有家长抱怨成为“家委”让一些家长变得“高人一等”,导致学生之间的不平等;也有家长担忧因工作原因无法参与家委会的工作,会让孩子的学习落后。实际上,这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教师-学生-家长”式组织常年以来也遇到类似诟病,随其发展逐渐改善。PTA,即“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可被看做是很多国家学校的“家委会”,其建立目的就是让家长在学校教育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现在规模最庞大、机构最成熟的几个国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英联邦国家如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PTA也因此在当地比较有话语权。美国PTA最早于1897年建立,由2000多名家长、教师、工人和立法者成立其前身“全国母亲大会”。1908年,该组织改名为母亲和家长教师协会全国代表大会。由于PTA的组织成员是家长和老师,所以它既非官方团体,也不属于学校。除了学习以外,它更多的工作实际上是孩子整个的教育问题,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国家,PTA甚至在当地立法和社会运作中都有话语权。 虽然PTA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日本可以说是将“家委”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曾出现“家长会”“后援会”等类似组织,但这些组织主要是向学校进行经济方面的援助。1945年战败后,儿童教育问题在日本颇为棘手,当时在驻日盟军总司令主导下,PTA在日本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52年10月,东京举行“日本父母与老师会全国团体结成大会”,标志着日本PTA全国性团体出现。现代日本的PTA变成一个非盈利民间团体,参与学生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教学内容等。该协会还举办一些培训学习,如组织各界精英演讲、参观博物馆、学校旅行等。针对学校的普法日、期末扫除等,PTA也会积极参与。在少子老龄化的今天,PTA在日本社会的地位愈发凸显。2018年12月10日,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第33届全日本私立幼儿园PTA联合会全国大会上发表演说时称:“我们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让孩子在社会中健康成长。作为桥梁的PTA的作用越来越大。”英国学校家委会很大程度受美国19世纪末的推动,但早在上世纪中期立法后,全英已有超过八成的小学和六成的中学陆续成立家委会。英国1994年通过教育法案,其中提出当地学校需建立有家长代表的管理委员会。自此之后,家长委员会在英国遍地开花,至今已超过1.3万个。年收入达5000英镑的家委会都可以在全英家委会组织注册成为成员。英国的家委会通常是学生家长,当地资深的社区代表组成。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协调教学,而是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短缺。对于英国多数公立学校来说,财政投入不足是一个难题,家委会需要定期开会,讨论如何组织一些校内筹款活动。常见的形式是在节假日前后组织校内义卖活动。家委会的成员都是志愿者,多数是孩子母亲。家委会成员一年当中,还有很多活动要参与:陪低龄学生外出参观,清扫校园,设计更多学校和当地社区之间互动的活动等。因此,即便家委会成员属于志愿者性质,想加入也并不容易,需要像申请工作一样向学校提交履历。不过,虽然家委会成员有当地议员、企业高管、高校教授或是家庭主妇,但加入这一组织后要求一律平等对话。每个家委会还会安排会长,通常一届为期两到三年,由成员不记名投票选出。PTA在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针对PTA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以日本为例,虽然表面上家长有权利选择是否加入,但不加入的话常引来麻烦。以日本为例,曾有某大学教授未加入孩子学校的PTA,之后被该组织副会长通知,“全校只有你家没有加入,你的孩子将不能参加PTA组织的一切活动”。最终,为避免孩子在学校被孤立、被欺负,这名教授不得不加入。类似问题在日本各地多有发生,尽管引起当地舆论的关注与讨论,但始终难以彻底解决。此外,歧视问题也使得PTA在日本广受诟病。日本《每日新闻》2016年曾报道,大阪一所私立中学的一名学生因父母退出PTA,在毕业典礼上没有获得毕业胸花。这名学生的父母2016年对校方和该校PTA进行起诉,但在2017年8月被驳回。这起歧视事件当时在日本社会引起广泛争议,不少民众认为此举涉及明显的歧视,对于法院的驳回决定感到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