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zKwFrryJu lx.huanqiu.comarticle让教育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首届中国丹麦教育论坛成功举办/e3pmh20mi/e3pn60gah9月22日下午,首届“中国丹麦教育论坛”在线上举行。相隔7500公里,中国和丹麦两国的12位顶尖教育专家学者在线上探讨疫情给教育的挑战、影响与启发,共同展望人类未来教育的可能性。疫情席卷了全球,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改变了教育。教育既是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力量。作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丹麦人的教育理念一直被外界称赞。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携手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丹麦北菲茵民众学院、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中国丹麦教育论坛”,邀请两国的学者专家就教育话题展开讨论,论坛的宗旨是:让教育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担任中国丹麦教育论坛的中方主席。他在致辞中说,这次疫情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生命教育、诚信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公民教育。李镇西谈到,当前,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教育视野也更加开阔。从个人到群团,从学校到社会,从中国到世界,在线学习成为一种与在校学校并行不悖而且互相补充促进的学习常态。但是教育的宗旨没有变,那就是从人性出发,通过民主、平等、公正的途径抵达更加自由的心灵和更加美好的世界。产生于19世纪的非正规成人教育“民众学院”是丹麦教育体系的基石之一。北菲茵民众学院校长摩根•戈德鲍尔担任了此次中国丹麦教育论坛的丹麦方主席。他在致辞中提到,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未来不可预测。面对未知,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开放的思维模式,所以人类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摩根•戈德鲍尔希望人文教育交流能成为发展中国和丹麦思想和知识共享伙伴关系的第一步。疫情之下,线上教学、家庭教育、学生自学能力等都受到挑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就以上问题分别做了具体分析。针对疫情期线上教学出现的问题,朱永新认为,好网课的标准需要教师有突出的表演,同时需要学生有突出的表现,这意味着传统的教师他需要成长,需要蜕变,需要成长为新型的教师。他指出,在互联网教学中,教师如何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在这次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机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中来。朱永新评价道:“过去,这个群体的从业者在教育中的定位更多的是补习。在这次疫情中,他们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教育的主体,成为教育的主角,积极地拓展着教育的渠道并实现着自我的价值”。疫情之下,亲子关系为何没有因面临生死威胁让一家人更亲密?朱永新分析,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时至今日,很多父母仍然把孩子考试成绩放到了第一位,对孩子在生活之中各种技能、素养、习惯、人格的提升进步等视而不见。朱永新还就后疫情时代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以及国家如何从因地制宜到公平个性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谈到,让人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完整,都能够在奋力进取中创造生命的奇迹,这才是教育所期待的和创造的未来。丹麦前教育部长、前文化部长贝特尔•哈尔德受邀参加了本次论坛的线上讨论。在过去30年中,贝特尔•哈尔德曾八次担任丹麦教育部部长,他也是自1901年以来丹麦任职时间最长的部长。丹麦教育被人称颂,受到世界追捧。论坛上,贝特尔•哈尔德坦诚分享了丹麦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他认为,丹麦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话。丹麦教育的优点是学生们不会仅照搬所学的内容,他们思维活跃,会主动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贝特尔•哈尔德也谈到丹麦教育中的不足,那就是对一些成绩较弱的学生往往施加强迫性的压力。“我们社会需要优秀的木匠和国家环卫工作者,也需要优秀的核物理学家和人文学科人才”,贝特尔•哈尔德认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进一步认识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孩子自身的差异,对学生的教育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因为不同的职业对人的素质和技能有不同要求。在此次中国丹麦教育论坛长达3个小时的线上交流中,两国的专家、学者都通过各自不同的视角对后疫情时代教育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享。受邀参加分享的专家学者还有:哲学家、作家、 Voluntās首席执行官莫滕·阿尔巴克,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安雅·埃斯基尔森,林德万中小学教师、教育学和IT理学硕士莉斯·扎乔,南丹麦大学教授安妮·格沃特鲁普,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国家督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上海电教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张治等。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秘书长Lisa Johansen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执行秘书长石岚主持了本次论坛。160076754789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吴婷环球网16007675478991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9月22日下午,首届“中国丹麦教育论坛”在线上举行。相隔7500公里,中国和丹麦两国的12位顶尖教育专家学者在线上探讨疫情给教育的挑战、影响与启发,共同展望人类未来教育的可能性。疫情席卷了全球,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改变了教育。教育既是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力量。作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丹麦人的教育理念一直被外界称赞。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携手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丹麦北菲茵民众学院、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中国丹麦教育论坛”,邀请两国的学者专家就教育话题展开讨论,论坛的宗旨是:让教育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担任中国丹麦教育论坛的中方主席。他在致辞中说,这次疫情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生命教育、诚信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公民教育。李镇西谈到,当前,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教育视野也更加开阔。从个人到群团,从学校到社会,从中国到世界,在线学习成为一种与在校学校并行不悖而且互相补充促进的学习常态。但是教育的宗旨没有变,那就是从人性出发,通过民主、平等、公正的途径抵达更加自由的心灵和更加美好的世界。产生于19世纪的非正规成人教育“民众学院”是丹麦教育体系的基石之一。北菲茵民众学院校长摩根•戈德鲍尔担任了此次中国丹麦教育论坛的丹麦方主席。他在致辞中提到,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未来不可预测。面对未知,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开放的思维模式,所以人类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摩根•戈德鲍尔希望人文教育交流能成为发展中国和丹麦思想和知识共享伙伴关系的第一步。疫情之下,线上教学、家庭教育、学生自学能力等都受到挑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就以上问题分别做了具体分析。针对疫情期线上教学出现的问题,朱永新认为,好网课的标准需要教师有突出的表演,同时需要学生有突出的表现,这意味着传统的教师他需要成长,需要蜕变,需要成长为新型的教师。他指出,在互联网教学中,教师如何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在这次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机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中来。朱永新评价道:“过去,这个群体的从业者在教育中的定位更多的是补习。在这次疫情中,他们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教育的主体,成为教育的主角,积极地拓展着教育的渠道并实现着自我的价值”。疫情之下,亲子关系为何没有因面临生死威胁让一家人更亲密?朱永新分析,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时至今日,很多父母仍然把孩子考试成绩放到了第一位,对孩子在生活之中各种技能、素养、习惯、人格的提升进步等视而不见。朱永新还就后疫情时代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以及国家如何从因地制宜到公平个性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谈到,让人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完整,都能够在奋力进取中创造生命的奇迹,这才是教育所期待的和创造的未来。丹麦前教育部长、前文化部长贝特尔•哈尔德受邀参加了本次论坛的线上讨论。在过去30年中,贝特尔•哈尔德曾八次担任丹麦教育部部长,他也是自1901年以来丹麦任职时间最长的部长。丹麦教育被人称颂,受到世界追捧。论坛上,贝特尔•哈尔德坦诚分享了丹麦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他认为,丹麦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话。丹麦教育的优点是学生们不会仅照搬所学的内容,他们思维活跃,会主动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贝特尔•哈尔德也谈到丹麦教育中的不足,那就是对一些成绩较弱的学生往往施加强迫性的压力。“我们社会需要优秀的木匠和国家环卫工作者,也需要优秀的核物理学家和人文学科人才”,贝特尔•哈尔德认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进一步认识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孩子自身的差异,对学生的教育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因为不同的职业对人的素质和技能有不同要求。在此次中国丹麦教育论坛长达3个小时的线上交流中,两国的专家、学者都通过各自不同的视角对后疫情时代教育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享。受邀参加分享的专家学者还有:哲学家、作家、 Voluntās首席执行官莫滕·阿尔巴克,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安雅·埃斯基尔森,林德万中小学教师、教育学和IT理学硕士莉斯·扎乔,南丹麦大学教授安妮·格沃特鲁普,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国家督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上海电教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张治等。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秘书长Lisa Johansen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执行秘书长石岚主持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