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4jeb作者:南山lx.huanqiu.comarticle1年补课花5万 “烧钱式教育”不能只怪家长“傻”/e3pmh20mi/e3pn60gah英文1.2万元;逻辑数学1.4万元;舞蹈7000元;看图说话1.1万元;绘画6000元……一年各类补课就要5万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与家庭,被花费巨大、花样百出的校外培训绑架?“烧钱式”教育对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损害,究竟有多大?暑假里,媒体继续关注的补习班问题,再次烧起了家长内心的一把火。近日网上晒出的一张补习账单令人咋舌,晒账单母亲感叹:“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从大城市的规律来看,无论贫富,家庭重视孩子教育是压倒一切的首要责任,因为这事关未来30年的“家庭竞争力”。在教育上的投入,无论是学位房还是校外培训,是兴趣班还是竞赛活动,基本上都会卷入家庭最大的投入。花20万买一辆车或许只能用10年,同等的投入花在孩子身上,也许就意味着决胜未来,怎么能叫白花钱呢?所以“烧钱观”只能是局外人的苦心良言罢了。若是从理性而言,教育一定是投资,哪怕有投资失误的可能,比如上错班、选错方向、扭曲孩子。但若担心失误就不投资,这是无法说服家长的。孟母并非富豪也会三迁,这种对孩子成长的投入能叫烧钱吗?当前,公立教育希望孩子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全力给孩子减负,希望孩子有一个更加轻松自由的童年。这样的结果就是,小学生动不动就拿到了90分、100分。表面上看没有差距,大家都很欢乐。实际上是限制难度、取消排名,让孩子的差距无法显示出来。但是,面对瓶颈一样的初中、高中名校,差距始终会暴露。因为只有差距才能把“落后者”筛选掉。如此一来,家长就无法用许多公办学校的基本要求来安慰自己。真的让孩子放学后就自由自在享受自己的童年,大部分家长都是不敢如此“冒险”的。 于是“军备竞赛”就成了小学初中无休止的节奏,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如果自己减负了,别人都在补习,那么自己就没有了竞争优势。这个事实是很显然的。需要反思的,不是家长的焦虑和投入,反而是一些强势的培训机构,已经从教辅的功能,越位为决定孩子资质的裁判者角色。比如某大型机构暗地的排名,就会成为名校的入学依据。名校还会委托教辅机构进行考试摸底,目的就是为了抢夺到好苗子。如此商业机构和名校的技术性联盟,一下子就将政府努力营造的公平环境打破。没钱上这些名牌机构的,就变得没有前途。在这些机构考不好的,也更加没前途。应试教育直接移植到社会机构上,并掌握孩子上学的生杀大权,这才是最可怕的联盟,遗憾的是,这样的锁链已经非常牢固。实际上,教育资源远远没有均衡的那一天,有优秀的学校,就会有更优秀的名校。家长希望通过12年教育,孩子能上到更好的名校,而不是貌似减负了,结果连名牌大学都上不了。所以与其去批评家长烧钱,不如教育部门下大力气去清理名校和培训机构的这种联盟关系。只有教育部门真心愿意去遏制这种无休止的以竞赛导向、考试导向进行教育的模式,公立教育才可能坚守自己的价值。也只有抵制培训机构越俎代庖的包办公立学校的职能,包括超前教课、超前学习,对孩子更公平的状况才可能回到公办教育里。当然,公办教育本身也不能为了口号上的减负,导致孩子面对升学竞争时无法适从。完全不依赖考试、不用比高低就能上名校,这在现阶段根本不可能,若真的实现了,也是对优秀生和优秀学校的一种不公平。既然家长都接受靠实力竞争的观念,那么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也不能永远一概以“减负”为名,无视教育竞争的现实性了。1501109700000责编:陈全羊城晚报150110970000011[]{"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英文1.2万元;逻辑数学1.4万元;舞蹈7000元;看图说话1.1万元;绘画6000元……一年各类补课就要5万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与家庭,被花费巨大、花样百出的校外培训绑架?“烧钱式”教育对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损害,究竟有多大?暑假里,媒体继续关注的补习班问题,再次烧起了家长内心的一把火。近日网上晒出的一张补习账单令人咋舌,晒账单母亲感叹:“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从大城市的规律来看,无论贫富,家庭重视孩子教育是压倒一切的首要责任,因为这事关未来30年的“家庭竞争力”。在教育上的投入,无论是学位房还是校外培训,是兴趣班还是竞赛活动,基本上都会卷入家庭最大的投入。花20万买一辆车或许只能用10年,同等的投入花在孩子身上,也许就意味着决胜未来,怎么能叫白花钱呢?所以“烧钱观”只能是局外人的苦心良言罢了。若是从理性而言,教育一定是投资,哪怕有投资失误的可能,比如上错班、选错方向、扭曲孩子。但若担心失误就不投资,这是无法说服家长的。孟母并非富豪也会三迁,这种对孩子成长的投入能叫烧钱吗?当前,公立教育希望孩子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全力给孩子减负,希望孩子有一个更加轻松自由的童年。这样的结果就是,小学生动不动就拿到了90分、100分。表面上看没有差距,大家都很欢乐。实际上是限制难度、取消排名,让孩子的差距无法显示出来。但是,面对瓶颈一样的初中、高中名校,差距始终会暴露。因为只有差距才能把“落后者”筛选掉。如此一来,家长就无法用许多公办学校的基本要求来安慰自己。真的让孩子放学后就自由自在享受自己的童年,大部分家长都是不敢如此“冒险”的。 于是“军备竞赛”就成了小学初中无休止的节奏,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如果自己减负了,别人都在补习,那么自己就没有了竞争优势。这个事实是很显然的。需要反思的,不是家长的焦虑和投入,反而是一些强势的培训机构,已经从教辅的功能,越位为决定孩子资质的裁判者角色。比如某大型机构暗地的排名,就会成为名校的入学依据。名校还会委托教辅机构进行考试摸底,目的就是为了抢夺到好苗子。如此商业机构和名校的技术性联盟,一下子就将政府努力营造的公平环境打破。没钱上这些名牌机构的,就变得没有前途。在这些机构考不好的,也更加没前途。应试教育直接移植到社会机构上,并掌握孩子上学的生杀大权,这才是最可怕的联盟,遗憾的是,这样的锁链已经非常牢固。实际上,教育资源远远没有均衡的那一天,有优秀的学校,就会有更优秀的名校。家长希望通过12年教育,孩子能上到更好的名校,而不是貌似减负了,结果连名牌大学都上不了。所以与其去批评家长烧钱,不如教育部门下大力气去清理名校和培训机构的这种联盟关系。只有教育部门真心愿意去遏制这种无休止的以竞赛导向、考试导向进行教育的模式,公立教育才可能坚守自己的价值。也只有抵制培训机构越俎代庖的包办公立学校的职能,包括超前教课、超前学习,对孩子更公平的状况才可能回到公办教育里。当然,公办教育本身也不能为了口号上的减负,导致孩子面对升学竞争时无法适从。完全不依赖考试、不用比高低就能上名校,这在现阶段根本不可能,若真的实现了,也是对优秀生和优秀学校的一种不公平。既然家长都接受靠实力竞争的观念,那么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也不能永远一概以“减负”为名,无视教育竞争的现实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