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1MBh作者:黄国清lx.huanqiu.comarticle留学子女高价位“啃老” 父母吐槽风光背后的心酸/e3pmh20mi/e3pn60gah最近,有不少留学生的父母向记者大吐苦水:他们的儿女都是在国外留学后留在当地生活的“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一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啃老”。外人看起来,这些父母风风光光,是成功的典范,但是其中的压力和苦楚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儿子是“三高”留学生,啃老也是高价码王女士在石家庄某科研院所工作,刚50岁的她显得比同龄人苍老很多,头发已经有一少半白了,而且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在美国读的博士,花了大几十万元人民币,毕业后在美国结了婚,找了工作。儿子心气儿高,买房子看不上便宜的,一定要一步到位买“学区房”,王女士只好给他“赞助”了几十万元付首付。接着儿子又要买豪车,王女士心疼儿子刚工作没积蓄,又掏了不少钱。甚至王女士去美国探亲,和儿子一家出去旅游,也多是她埋单。很快儿媳妇怀孕生子,王女士的丈夫提前办理了内退,到美国去伺候儿子一家。不久前,王女士又接到儿子的一个电话,意思是儿媳妇生孩子,王女士没有什么“表示”,儿媳妇有点儿不高兴了。王女士长叹一声说,作为母亲,她一直很要强,一心想把孩子培养得有出息,现在在外人看来算是有出息了,可儿子“啃老”的程度也是博士级的。她每天工作到很晚,回到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天天冷盘冷灶的。收入虽然不算少,可是多半是奖金,还有一些是熬夜挣的“外快”,她不知道能不能给自己攒下养老钱。如今她明显感觉身体大不如前,几乎快被心理压力压垮了,但她却不敢拒绝儿子。王女士有着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但心里一直在敲着小鼓:大洋彼岸的儿子,真的能够担负起为她养老的重担吗? 刘女士的女儿留学之后在美国工作,女婿也是中国人。小两口物质追求很高,在美国买房买车,多是靠双方家庭支持。前一阵子,刘女士的女儿说,婆婆给她打电话让她劝劝老公,不要总是想方设法向家里要钱。听着女儿的话,刘女士暗自心酸,她很想对亲家母说,在“啃老”这方面,小两口还是一碗水端平的,“你儿子跟你要,我闺女跟我要,他们是咱们的‘债主’啊”。成年之后的生活,不该由父母“埋单”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在美国留学多年的甄女士。甄女士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国内的“啃老族”年龄大多在23—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但衣食住行的部分开支还要依靠父母。在城市里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美国社会把家庭放在重要位置,但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在子女成年以后便告终结。在美国,成年后又搬回来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被称为“回飞镖族”。“回飞镖”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曾使用的一种武器,投出后如击不中目标,就能飞回原处,形状有些像英文字母“L”。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回飞镖族”与父母同住,形成的大多是一种对两代人都有利的经济关系,受访者中有十分之三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才搬回来与父母同住的。接受调查的“回飞镖族”(25—34岁),48%会付房租给父母,89%会补贴父母的家用开支。经常直接接受父母经济帮助的是极少数,只占8%。然而很多留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留学生成为扩充这一比例的“生力军”。甄女士说,很多留学生“啃老族”不同于国内的“啃老族”,也不同于国外的“回飞镖族”。他们大多是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年薪可能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美金,但“啃老”也是高价码,房子,车子,全球旅游,什么都要最好的,高消费“啃老”将父母带入了“老来做奴”的境地。张女士同样是留学生家长,但比起刘女士和王女士,她的生活要轻松多了。张女士的女儿在美国读MBA,留学期间就一直打工,说毕业后要自己养活自己,什么买房啊,买车呀,生儿育女,都不再靠家里。女儿的男朋友是个美国人,也很自立。他说在美国,如果父母给孩子出大学学费,子女会把这个当成父母的礼物,没有哪个成年人会认为这笔钱是父母必须出的;如果父母不能“赞助”大学学费,子女会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款,毕业后偿还。车在美国是很普通的交通工具,但是多数美国孩子不会逼父母给自己买豪车。张女士女儿的男朋友就是通过打工等方式攒钱买了辆二手车,想等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时再更换。至于买房、生孩子等事情,他也认为那是自己的事情,不应该由父母埋单。英国作家巴特勒说,人生的许多不幸皆缘起于这样的家庭:“它过长地维持了家庭的联系,弄得家人勉强地,而不是自然地生活在一起。”巴特勒的话或有偏见,但又何尝不是一个旁观者的真实观察。还有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两个生日,一个是他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如果父母一直无休止地供养子女,他们何时才能获得实现经济的独立以及人格的完善呢?作为家长,你可以给子女一个诞生的日子,却剥夺了他们“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这种爱也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爱。1491520800000责编:陈全河北新闻网149152080000011[]{"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最近,有不少留学生的父母向记者大吐苦水:他们的儿女都是在国外留学后留在当地生活的“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一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啃老”。外人看起来,这些父母风风光光,是成功的典范,但是其中的压力和苦楚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儿子是“三高”留学生,啃老也是高价码王女士在石家庄某科研院所工作,刚50岁的她显得比同龄人苍老很多,头发已经有一少半白了,而且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在美国读的博士,花了大几十万元人民币,毕业后在美国结了婚,找了工作。儿子心气儿高,买房子看不上便宜的,一定要一步到位买“学区房”,王女士只好给他“赞助”了几十万元付首付。接着儿子又要买豪车,王女士心疼儿子刚工作没积蓄,又掏了不少钱。甚至王女士去美国探亲,和儿子一家出去旅游,也多是她埋单。很快儿媳妇怀孕生子,王女士的丈夫提前办理了内退,到美国去伺候儿子一家。不久前,王女士又接到儿子的一个电话,意思是儿媳妇生孩子,王女士没有什么“表示”,儿媳妇有点儿不高兴了。王女士长叹一声说,作为母亲,她一直很要强,一心想把孩子培养得有出息,现在在外人看来算是有出息了,可儿子“啃老”的程度也是博士级的。她每天工作到很晚,回到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天天冷盘冷灶的。收入虽然不算少,可是多半是奖金,还有一些是熬夜挣的“外快”,她不知道能不能给自己攒下养老钱。如今她明显感觉身体大不如前,几乎快被心理压力压垮了,但她却不敢拒绝儿子。王女士有着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但心里一直在敲着小鼓:大洋彼岸的儿子,真的能够担负起为她养老的重担吗? 刘女士的女儿留学之后在美国工作,女婿也是中国人。小两口物质追求很高,在美国买房买车,多是靠双方家庭支持。前一阵子,刘女士的女儿说,婆婆给她打电话让她劝劝老公,不要总是想方设法向家里要钱。听着女儿的话,刘女士暗自心酸,她很想对亲家母说,在“啃老”这方面,小两口还是一碗水端平的,“你儿子跟你要,我闺女跟我要,他们是咱们的‘债主’啊”。成年之后的生活,不该由父母“埋单”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在美国留学多年的甄女士。甄女士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国内的“啃老族”年龄大多在23—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但衣食住行的部分开支还要依靠父母。在城市里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美国社会把家庭放在重要位置,但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在子女成年以后便告终结。在美国,成年后又搬回来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被称为“回飞镖族”。“回飞镖”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曾使用的一种武器,投出后如击不中目标,就能飞回原处,形状有些像英文字母“L”。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回飞镖族”与父母同住,形成的大多是一种对两代人都有利的经济关系,受访者中有十分之三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才搬回来与父母同住的。接受调查的“回飞镖族”(25—34岁),48%会付房租给父母,89%会补贴父母的家用开支。经常直接接受父母经济帮助的是极少数,只占8%。然而很多留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留学生成为扩充这一比例的“生力军”。甄女士说,很多留学生“啃老族”不同于国内的“啃老族”,也不同于国外的“回飞镖族”。他们大多是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年薪可能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美金,但“啃老”也是高价码,房子,车子,全球旅游,什么都要最好的,高消费“啃老”将父母带入了“老来做奴”的境地。张女士同样是留学生家长,但比起刘女士和王女士,她的生活要轻松多了。张女士的女儿在美国读MBA,留学期间就一直打工,说毕业后要自己养活自己,什么买房啊,买车呀,生儿育女,都不再靠家里。女儿的男朋友是个美国人,也很自立。他说在美国,如果父母给孩子出大学学费,子女会把这个当成父母的礼物,没有哪个成年人会认为这笔钱是父母必须出的;如果父母不能“赞助”大学学费,子女会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款,毕业后偿还。车在美国是很普通的交通工具,但是多数美国孩子不会逼父母给自己买豪车。张女士女儿的男朋友就是通过打工等方式攒钱买了辆二手车,想等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时再更换。至于买房、生孩子等事情,他也认为那是自己的事情,不应该由父母埋单。英国作家巴特勒说,人生的许多不幸皆缘起于这样的家庭:“它过长地维持了家庭的联系,弄得家人勉强地,而不是自然地生活在一起。”巴特勒的话或有偏见,但又何尝不是一个旁观者的真实观察。还有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两个生日,一个是他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如果父母一直无休止地供养子女,他们何时才能获得实现经济的独立以及人格的完善呢?作为家长,你可以给子女一个诞生的日子,却剥夺了他们“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这种爱也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