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0WvL lx.huanqiu.comarticle专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把握时代脉搏 融合多元文化/e3pmh20mi/e3pn60gah【环球网教育报道】独特的育人理念与对学生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上海纽约大学别具一格的教育模式。校长俞立中坦言,自己的工作是让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都能开心,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方便。以学生与教师为中心,是一流国际化大学公认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性化理念。 近日,环球网记者有幸赴上海纽约大学,对这所中美合作创办大学的校长俞立中先生进行专访。访谈过程中,俞校长为我们娓娓道来这座具有时代意义的高校的发展历程,以及支撑其治学办校的理念。 俞立中校长担任过三所不同类型大学的校长,他以从容不迫的温润、儒雅和大度,与上海纽约大学一起脉动,理解中国与当下,眺望世界和未来。中国大学中向来不乏聪明的教育者,但行动力强的教育家则寥寥无几。按照教学大纲千篇一律地教学并不是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战略和教学过程、育人方法。上海纽约大学秉承纽约大学全球视野与多元文化融合的宗旨,同时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没有简单地成为纽大的翻版,中西文化的融合使这所大学充满了生机。 把握时代脉搏 上海纽约大学应运而生 按俞校长的话说,上海纽约大学诞生于全球化势头正劲的时期。2009年前后,中美双方开始讨论筹建这所学校,俞立中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华师大和纽约大学达成合作的基石,就在于双方一致认为: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不应该建立在单一文化的基础上,它需要强调多元文化融合。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要能理解世界的多元化,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胸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与合作,这是时代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牵起了手”。 时至今日,“逆全球化”思潮在欧洲与北美大陆多地抬头。这是否意味着放弃教育全球化进程的成果,转向闭门造车?俞立中校长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当前,不同文化实体的民间交流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就是People to People,老百姓之间的交流”。而教育本身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今天的上海纽约大学作为正在茁壮成长的平台,恰恰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以及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对此,俞立中校长信心满满:“自去年以来,我们感觉到上海纽约大学的角色不一样了。如果说我们办学之初是跟着全球化潮流在走,那么今天我们需要担当引领潮流的角色,这是时代变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上纽大这个平台越来越重要,它能够加强中美之间老百姓层面的交流,特别是民间的人文交流和教育交流,传递中国对于全球化进程的声音。”俞校长表示,随着欧美政坛一系列保守主义倾向严重的变动,中国现在成为少有的几个依然能扛起全球化旗帜的国家,而上纽大可以告诉整个世界,人才培养可以在全球化当中获益,也可以对全球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对于上海纽约大学四年以来是否实现了当年的办学预期,俞立中校长笑称现在的成绩可以打120分。他表示,创办一所大学不是几年就能见效的,建一所具有变革意义的一流大学,通常没有十年、二十年很难看到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效果,然而上纽大短短四年时间,已经运行得非常“平稳、自觉”。俞校长最初的设想是,“不被骂就是成功了”,而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选择报考上海纽约大学。俞校长表示,上纽大的学生和家长就是学校最好的传播者,他们四年来与这所学校共同进步,成绩优异。“如果上纽大在某所中学录取了一名优秀学生,第二年就会有很多优秀的学弟学妹接踵而来。” 而另一方面,上海纽约大学也在寻求适合自己的学生。俞校长建议报考上纽大的学生不妨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你愿不愿意选择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也许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承受风险,但可以带来更多机会; 第二,你是否愿意接受不一样的学习模式,即主动学习模式?自控能力差、不会选择的学生可能不适应这样的学习模式; 第三,你愿不愿意建立与世界的纽带?不要浪费了丰富的多元文化资源; 第四,你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全英语教学环境?需要有这种自信和能力。 如果学生能够做出全部肯定的回答,那么上海纽约大学欢迎你!此举意在将学生从传统的择校思维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反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人生道路,而非仅仅追求名校光环。 俞立中校长认为,当下教育的最大问题便是“功利化”。其实教育的原点在于开发人的潜力。“如果想让孩子将来过得更加幸福,就要在教学中挖掘其潜在的长处,弥补缺点,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俞校长说。 秉承世界一流 推动教育变革 俞立中校长为记者解析道,上海纽约大学借鉴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主动学习模式。今天,很多中国孩子习惯了被动学习的模式,在课堂里听教师解说课程内容,寻找标准答案,然后反复操练和考试;而主动学习(Positive Learning)模式则强调学生的选择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考虑学什么、如何学。阅读、思考、讨论和表达训练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选择,学校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 其次是语言学习能力。上海纽约大学是全英文教学,中国学生要提升英语实用能力,而国际学生也要学好中文,并计算学分。上海纽约大学要求国际学生毕业时至少要达到汉语中级水平,包括听、说、读、写。 第三是推迟选择专业。上纽大学生入校时不用忙着选择专业,同时也不区分文理科,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寻求导师的建议,为目标专业打下课程基础。过程中,他们可以改变主意,在大二结束前再确定专业方向。另外,学生还可以修读双专业或是辅修专业。 第四是全球流动的机会。融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为一体,多元化的平台延伸到课堂以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各方面的发展。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学生可以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流动。纽约大学在全球共有十四个校园或教学点,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可以在第三学年,也可以在暑期在不同校园或教学点选课,体验不同文化。 诚然,以上这些方面和传统培养模式确有不同,而最重要的区别则是宽度和深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模式”。在上海纽约大学获得本科学位的基本要求是128个学分,其中三分之一的学分归属于通识课程,三分之一为专业课程,另外三分之一则是专业知识的强化或是第二专业的学习,如此配置学分保证学生能有一定的知识宽度和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深度。 上海纽约大学的通识教育延续了纽约大学的模式,也是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所普遍采用的模式,但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一是中国元素的引入,设计了中国社会和中国艺术两套课程。有足够的课程资源,让中外学生能在通识教育中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下的发展,这是纽约大学所不具备的。二是吸纳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改革经验,调整通识课程体系。比如《科学基础》这门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按照专题讲授。哈佛大学已经开设了类似的课程,纽约大学也想推动这样的变革,但没有实现。此外,上海独有的文化环境,也让中外学生受益良多,俞立中校长强调,“本地文化情景是无与伦比的教育资源,在国外课堂上给学生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需要很复杂的讲述,但人在上海,大家能感受到真切的变化,尤其在浦东,走出课堂看到的陆家嘴金融城三十年前还是一片农田啊”。这些都不是纽约大学教学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上海纽约大学不断摸索,逐步完善的。 与传统的两学期制不同,上海纽约大学的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分别只有14周,此外还有为期三周的一月短学期和各为六周的两个夏季短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考虑短学期的课程。每年的六月至八月是上纽大的暑假,不少学生选择去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遍布世界六大洲的14个校园或学习中心继续学习,或在世界各地从事企业实习、志愿者活动以及科研实践。俞校长说,暑期恰是上海纽约大学学生最忙的阶段,他们在假期中参加各种各样的项目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融合多元文化 参与国际竞争 自创办以来,上海纽约大学被多次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很多状况与问题都是当时无法预期和准备的,势必需要做出全新的探索和创造。 上海纽约大学作为一个出色的教育平台,将中国和世界的优秀学生连接起来。据了解,目前就读于上纽大的国际学生中,很多原本可以选择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而他们选择来中国,来上海,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这是学生的故事,也是上海纽约大学成长的故事。 上海纽约大学的决策机构是理事会,中美各四名理事组成。学校的重大决策,包括制度建设、章程修改以及预算等,都需要理事会通过。学术事务和日常运作都由美方校长负责,引进“原汁原味”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运作模式,保障教学质量和水平。俞立中校长则有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共同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把握方向。而让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都能放心和高兴的任务则落到了俞校长肩上。这种合作管理模式也许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创举。 俞立中校长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要基于三个C:Communication(沟通),这看起来容易,但毕竟中外观念和制度有很大差别,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任何小事都可能变成大事;Compromise(妥协),大家想法不完全一样,办学体制和模式不同,这都很正常,而共同目标是学校的发展,所以双方都需要懂得适时退让,达到学校利益最大化的目标;Cooperation(合作),互相支撑、互相配合是一所中外合办大学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三个C,学校的任何目标都无法完成。 俞校长说,“文化融合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基点。”在上海纽约大学,中外学生合住一个寝室。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在一个月的适应期后,大家都会成为朋友。俞立中校长认为,这个跨越文化鸿沟过程是必须过的坎,过了这个坎,文化的理解就能更加深入。“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已经超越了一般教育的范畴。”俞校长说,纽约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但它的留学生比例也只有20%,而在上纽大,有近半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到这个“大家庭”,并在这里感受到了Community(社区)的氛围。他们称,“回到上纽大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上海纽约大学的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俞立中校长对当前的形势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中国目前高等教育规模巨大,而最优秀的人才势必是要参与国际平台上的竞争的。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通过企业实习项目等课外活动磨砺了知识和技能,志愿公益活动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科研实践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充分利用了国际化大学的研究平台和学术资源,接触到学术前沿,”俞校长表示。 作为第一位开通微博认证的上海高校校长,俞立中校长的“亲民”印象已然深入人心,现在更多学生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俞校长成为了好友,俞校长也热衷于在朋友圈里转载各种上纽大的新闻与活动。对此,他笑称:“这就是我的工作,让学生开心,也让老师开心。” 1488433380000责编:吴婷环球网留学148843338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302/14/15/20170302021526772.jpg{"email":"chenquan@huanqiu.com","name":"陈全"}
【环球网教育报道】独特的育人理念与对学生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上海纽约大学别具一格的教育模式。校长俞立中坦言,自己的工作是让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都能开心,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方便。以学生与教师为中心,是一流国际化大学公认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性化理念。 近日,环球网记者有幸赴上海纽约大学,对这所中美合作创办大学的校长俞立中先生进行专访。访谈过程中,俞校长为我们娓娓道来这座具有时代意义的高校的发展历程,以及支撑其治学办校的理念。 俞立中校长担任过三所不同类型大学的校长,他以从容不迫的温润、儒雅和大度,与上海纽约大学一起脉动,理解中国与当下,眺望世界和未来。中国大学中向来不乏聪明的教育者,但行动力强的教育家则寥寥无几。按照教学大纲千篇一律地教学并不是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战略和教学过程、育人方法。上海纽约大学秉承纽约大学全球视野与多元文化融合的宗旨,同时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没有简单地成为纽大的翻版,中西文化的融合使这所大学充满了生机。 把握时代脉搏 上海纽约大学应运而生 按俞校长的话说,上海纽约大学诞生于全球化势头正劲的时期。2009年前后,中美双方开始讨论筹建这所学校,俞立中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华师大和纽约大学达成合作的基石,就在于双方一致认为: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不应该建立在单一文化的基础上,它需要强调多元文化融合。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要能理解世界的多元化,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胸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与合作,这是时代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牵起了手”。 时至今日,“逆全球化”思潮在欧洲与北美大陆多地抬头。这是否意味着放弃教育全球化进程的成果,转向闭门造车?俞立中校长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当前,不同文化实体的民间交流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就是People to People,老百姓之间的交流”。而教育本身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今天的上海纽约大学作为正在茁壮成长的平台,恰恰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以及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对此,俞立中校长信心满满:“自去年以来,我们感觉到上海纽约大学的角色不一样了。如果说我们办学之初是跟着全球化潮流在走,那么今天我们需要担当引领潮流的角色,这是时代变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上纽大这个平台越来越重要,它能够加强中美之间老百姓层面的交流,特别是民间的人文交流和教育交流,传递中国对于全球化进程的声音。”俞校长表示,随着欧美政坛一系列保守主义倾向严重的变动,中国现在成为少有的几个依然能扛起全球化旗帜的国家,而上纽大可以告诉整个世界,人才培养可以在全球化当中获益,也可以对全球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对于上海纽约大学四年以来是否实现了当年的办学预期,俞立中校长笑称现在的成绩可以打120分。他表示,创办一所大学不是几年就能见效的,建一所具有变革意义的一流大学,通常没有十年、二十年很难看到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效果,然而上纽大短短四年时间,已经运行得非常“平稳、自觉”。俞校长最初的设想是,“不被骂就是成功了”,而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选择报考上海纽约大学。俞校长表示,上纽大的学生和家长就是学校最好的传播者,他们四年来与这所学校共同进步,成绩优异。“如果上纽大在某所中学录取了一名优秀学生,第二年就会有很多优秀的学弟学妹接踵而来。” 而另一方面,上海纽约大学也在寻求适合自己的学生。俞校长建议报考上纽大的学生不妨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你愿不愿意选择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也许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承受风险,但可以带来更多机会; 第二,你是否愿意接受不一样的学习模式,即主动学习模式?自控能力差、不会选择的学生可能不适应这样的学习模式; 第三,你愿不愿意建立与世界的纽带?不要浪费了丰富的多元文化资源; 第四,你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全英语教学环境?需要有这种自信和能力。 如果学生能够做出全部肯定的回答,那么上海纽约大学欢迎你!此举意在将学生从传统的择校思维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反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人生道路,而非仅仅追求名校光环。 俞立中校长认为,当下教育的最大问题便是“功利化”。其实教育的原点在于开发人的潜力。“如果想让孩子将来过得更加幸福,就要在教学中挖掘其潜在的长处,弥补缺点,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俞校长说。 秉承世界一流 推动教育变革 俞立中校长为记者解析道,上海纽约大学借鉴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主动学习模式。今天,很多中国孩子习惯了被动学习的模式,在课堂里听教师解说课程内容,寻找标准答案,然后反复操练和考试;而主动学习(Positive Learning)模式则强调学生的选择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考虑学什么、如何学。阅读、思考、讨论和表达训练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选择,学校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 其次是语言学习能力。上海纽约大学是全英文教学,中国学生要提升英语实用能力,而国际学生也要学好中文,并计算学分。上海纽约大学要求国际学生毕业时至少要达到汉语中级水平,包括听、说、读、写。 第三是推迟选择专业。上纽大学生入校时不用忙着选择专业,同时也不区分文理科,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寻求导师的建议,为目标专业打下课程基础。过程中,他们可以改变主意,在大二结束前再确定专业方向。另外,学生还可以修读双专业或是辅修专业。 第四是全球流动的机会。融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为一体,多元化的平台延伸到课堂以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各方面的发展。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学生可以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流动。纽约大学在全球共有十四个校园或教学点,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可以在第三学年,也可以在暑期在不同校园或教学点选课,体验不同文化。 诚然,以上这些方面和传统培养模式确有不同,而最重要的区别则是宽度和深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模式”。在上海纽约大学获得本科学位的基本要求是128个学分,其中三分之一的学分归属于通识课程,三分之一为专业课程,另外三分之一则是专业知识的强化或是第二专业的学习,如此配置学分保证学生能有一定的知识宽度和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深度。 上海纽约大学的通识教育延续了纽约大学的模式,也是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所普遍采用的模式,但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一是中国元素的引入,设计了中国社会和中国艺术两套课程。有足够的课程资源,让中外学生能在通识教育中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下的发展,这是纽约大学所不具备的。二是吸纳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改革经验,调整通识课程体系。比如《科学基础》这门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按照专题讲授。哈佛大学已经开设了类似的课程,纽约大学也想推动这样的变革,但没有实现。此外,上海独有的文化环境,也让中外学生受益良多,俞立中校长强调,“本地文化情景是无与伦比的教育资源,在国外课堂上给学生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需要很复杂的讲述,但人在上海,大家能感受到真切的变化,尤其在浦东,走出课堂看到的陆家嘴金融城三十年前还是一片农田啊”。这些都不是纽约大学教学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上海纽约大学不断摸索,逐步完善的。 与传统的两学期制不同,上海纽约大学的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分别只有14周,此外还有为期三周的一月短学期和各为六周的两个夏季短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考虑短学期的课程。每年的六月至八月是上纽大的暑假,不少学生选择去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遍布世界六大洲的14个校园或学习中心继续学习,或在世界各地从事企业实习、志愿者活动以及科研实践。俞校长说,暑期恰是上海纽约大学学生最忙的阶段,他们在假期中参加各种各样的项目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融合多元文化 参与国际竞争 自创办以来,上海纽约大学被多次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很多状况与问题都是当时无法预期和准备的,势必需要做出全新的探索和创造。 上海纽约大学作为一个出色的教育平台,将中国和世界的优秀学生连接起来。据了解,目前就读于上纽大的国际学生中,很多原本可以选择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而他们选择来中国,来上海,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这是学生的故事,也是上海纽约大学成长的故事。 上海纽约大学的决策机构是理事会,中美各四名理事组成。学校的重大决策,包括制度建设、章程修改以及预算等,都需要理事会通过。学术事务和日常运作都由美方校长负责,引进“原汁原味”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运作模式,保障教学质量和水平。俞立中校长则有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共同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把握方向。而让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都能放心和高兴的任务则落到了俞校长肩上。这种合作管理模式也许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创举。 俞立中校长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要基于三个C:Communication(沟通),这看起来容易,但毕竟中外观念和制度有很大差别,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任何小事都可能变成大事;Compromise(妥协),大家想法不完全一样,办学体制和模式不同,这都很正常,而共同目标是学校的发展,所以双方都需要懂得适时退让,达到学校利益最大化的目标;Cooperation(合作),互相支撑、互相配合是一所中外合办大学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三个C,学校的任何目标都无法完成。 俞校长说,“文化融合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基点。”在上海纽约大学,中外学生合住一个寝室。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在一个月的适应期后,大家都会成为朋友。俞立中校长认为,这个跨越文化鸿沟过程是必须过的坎,过了这个坎,文化的理解就能更加深入。“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已经超越了一般教育的范畴。”俞校长说,纽约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但它的留学生比例也只有20%,而在上纽大,有近半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到这个“大家庭”,并在这里感受到了Community(社区)的氛围。他们称,“回到上纽大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上海纽约大学的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俞立中校长对当前的形势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中国目前高等教育规模巨大,而最优秀的人才势必是要参与国际平台上的竞争的。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通过企业实习项目等课外活动磨砺了知识和技能,志愿公益活动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科研实践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充分利用了国际化大学的研究平台和学术资源,接触到学术前沿,”俞校长表示。 作为第一位开通微博认证的上海高校校长,俞立中校长的“亲民”印象已然深入人心,现在更多学生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俞校长成为了好友,俞校长也热衷于在朋友圈里转载各种上纽大的新闻与活动。对此,他笑称:“这就是我的工作,让学生开心,也让老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