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Nik1nMX4T lx.huanqiu.comarticle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将创新创业理念深植于人才培养体系 更好服务产业发展需求/e3pmh20mi/e3pn60gah<article><section data-type="rtext"><p>【环球网教育报道 记者 吴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94年,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是教育部批设的首批28所高职院校之一。自创校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尤其是把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融合来培养。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贯彻产教融合、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p><p>近日,环球网记者就学院双创工作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陈海荣进行了专访。</p><p><video controls src="http://v3.huanqiucdn.cn/d1db0086vodtranscq1400174353/057bce148602268011183006065/v.f30.mp4" data-alt="" poster="https://v3.huanqiucdn.cn/d1db0086vodtranscq1400174353/057bce148602268011183006065/sampleSnapshot_10_0.jpg?imageView2/2/w/1260"></video></p><p><em data-scene="strong">环球网教育:请介绍一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学院近几年双创工作的发展历程?</em></p><p><em data-scene="strong">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陈海荣</em>: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历史达到110多年,有深厚的职业教育的积淀。多年来在历届领导的努力下,学校先后在2007年入选国家的百所示范院校,在2016年入选了浙江省的重点建设校,2019年,在国家双高计划的遴选中,学校以A档的这个成绩入选国家双高校的建设单位。</p> <adv-loader __attr__inner="7004636" __attr__style="width: auto;position: relative;float: left;border: 1px solid #ebebeb; padding: 20px;overflow: hidden;margin: 10px 30px 40px 0;"></adv-loader> <p>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尤其是把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融合来培养。学校早在2000年初的时候就建立了创业学院,当时我们跟金华成泰集团合作成立了成泰青年创业学院。2010年,我们成立了创业学院。2016年,把创业学院分设,独立设置了这个创业学院,学校也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领导小组。所以,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年学校是高度重视的,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p><p>职业院校的学生参加全国甚至世界技能大赛,学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技能竞赛训练体系。这些年来尤其是在国家技能竞赛上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5年来连续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第1名,无论是一等奖数还是竞赛的总成绩上来说。今年部分队员也入选成为了世界技能大赛的国家集训队的成员。</p><p>在双创上面,学校先后入选了浙江省的示范双创基地,同时也是省示范性的创业学院。比如,学校在市级的创客空间里面入选了三个创客空间。2019年,学校的丽泽空间入选了科技部备案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其实进入双高以后,我们在加速推进双创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所以在产教融合上,我们提出了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产教综合体,目标就是把双创工作全面更加紧密的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p><p>近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重视,也提出了1+X证书制度,还有把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跟世界技能大赛接轨。从我们职业院校的改革来说,现在我们正在实践新的一些改革思路,也就是“岗课赛证”融合融通。岗就是岗位,从岗位的能力要求出发来设计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如何把我们的技能竞赛,从校赛到省赛到国赛甚至到世界技能大赛如何融入进去,也就是要把技能竞赛的标准、赛项内容以及它的新的技术融入到课程中。同时,在职教20条里面的一个改革亮点是“1+X”, X就是要倡导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特长考取一些(行业)权威证书。那么我们现在通过项目教学很好地去融入,把这个“岗课赛证”进行融通,也就是说,我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把一些项目取自于我们的技能竞赛的赛项,把赛项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融入到我们的项目实践中。同样的道理,“1+X”证书,如何通过教学的转化和跟X证书的企业进行联合开发一些资源和项目,把它融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所以比较自然的,在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里面,实现了“岗课赛证”的融通培养,既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也让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基于自己的特长去考取一些“1+X”的证书,也可以去参加自己喜欢的一些竞赛,然后实现了个性特长的发挥。</p><p><em data-scene="strong">环球网教育:学院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好成绩有什么经验总结?</em></p><p>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陈海荣:在整个学校顶层设计上,对人才培养理念上有一个高度的共识,我们希望人才培养要发挥我们职业院校的优势,同时要把创新创业的教育跟职业院校,或者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够进行很好融合。</p><p>我们在2007年的时候就向德国学习设计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学习领域的课程,它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项目来学习,通过“做中学”来学习。所以这些年来,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不断转化成我们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它(这种课程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我们让学生从简单的项目入手,让他们在简单的项目中学会学习、学会设计、学会工作;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强调团队的学习,让他们在团队学习中学会分享、学会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强调,要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项目进行文档的收集和技术报告的撰写,以及面向自己团队甚至班级来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所以对学生来说是全面的学习。应该说,职业院校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职业技能大赛。我们通过项目学习,鼓励学生去参加校赛、省赛和国家级的大赛,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更高平台的锻炼,也为一批优秀的学生,对他们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还鼓励老师跟社会、企业、行业紧密对接,把行业企业的一些(技术)资源,尤其是他们研发的产品和需求融入到我们的培养中,让优秀的学生能够在高年级的时候融入到老师的科研横向项目中,把这些项目作为他们的毕业项目和综合设计的项目;所以自然而然就是把我们的创新创业工作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以这些年有一批学生,他们在大学期间就申请了发明专利或者新型实用专利。就像去年,我们的互联网+大赛的作品和今年大赛的作品,多数来自于他们跟企业对接的或者自己进行创业的产品或作品。</p><p><em data-scene="strong">环球网教育:目前整个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是怎样的?</em></p><p>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陈海荣:这几年尤其是在进入双高以后,我们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受益面更加宽广,尤其是通过项目的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学科体系上,从重视理论学习转向“做中学”。我们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最基础的项目开始,其实一个项目只包含了1-2个知识点,实际上就减轻了学生对理论比较高的要求,能够在简单的项目中获得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后面随着项目的复杂程度和综合难度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所以他们是在快乐学习,也学会了学习。现在,金职院的课堂中可以看到他们很投入、很开心,在业余时间也都融入在教室里,尤其是整个学校开辟了近百个创客工坊,他们业余时间或者上课时间都在创客工坊里做他们喜欢的作品,或者和老师一起服务社会,做一些产品级的作品。</p><p><em data-scene="strong">环球网教育:针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团队他们创新创业有什么特点?</em></p><p>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陈海荣:我们创新创业的特点是把创新创业融入到专业教育里。所以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专业或者是一些跨领域但也能体现出专业特长的方面。比如说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他有可能跨领域跟建筑、乡村振兴的安防、或者智能产品和系统等等结合,能够把自己的专业融入到社会需求中,进行跨专业或者跨学科的创新,前提是,我们在专业教育里面很重视项目的实践和项目综合能力的提升。</p><p><em data-scene="strong">环球网教育: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对此您有什么想法?</em></p><p>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陈海荣:我看到文件后感到备受鼓舞,尤其是文件里前几段讲人才培养、老师能力水平提升等方面,我感触比较深。因为近十年的实践,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把创新创业如何深度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的职业院校发挥了项目教学和做中学的特点,把创新创业很好的融入进去,所以能够实现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不同的学校基础不一样,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我们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老师的实践能力是不是具备,采用这样一种项目教学和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他们的能力如何具备,这是每个学校需要面临挑战的一个问题。从金职院自身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p><p>文件里也提出了要鼓励创业的导师,尤其是企业的工匠或者企业的技术大咖,如何融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称之为双创导师。那么这些年来,因为我们在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的前期和中期的时候采用项目教学,使得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项目,那么在后段的时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去切入和吸引企业的技术工程师融入到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举个例子,当我们的电子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了开发电子产品的综合能力时,我们到后段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产品或者需求,然后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和我们的老师学生团队共建一个项目的研发团队,那么通过我们现在“互联网+”的方式建立微信群,他(企业工程师)不一定要进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学生)讲一些(系统的)新知识和新理论;实际上我们就采用这种项目开发的流程,让学生融入到我们产品的研发过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比较好的去吸引更多企业的工程师或者企业里有想法的工匠融入到我们的人才培养中,来弥补我们老师的新技术新工艺等研究与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时,这也提升了我们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缩小了学生在专业素养上和专业能力上与社会需求的距离。</p><p><em data-scene="strong">环球网教育:您在主持学校双创培育工作以来有哪些艰辛和感触?</em></p><p>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陈海荣:不管是分管双创工作也好,还是我自己在学院带领老师一起做教学改革也好,其实我觉得最难的是怎么去改变老师的理念。国务院的文件里也讲到,怎么样构建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其实难点是在老师的能力和老师的理念。我们花了十多年的时间,首先老师要有实践的能力,这个环节我们通过赛教融合,让老师带领学生参加比赛,通过各类竞赛快速提升老师的实践能力和执教能力。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师资工程实践能力是推进项目教学和双创教育中遇到的最大难点,那么让老师如何能够具备这样的能力,是我作为分管这块工作中比较难的地方,也是这几年一直在不断探索也取得成绩比较好的一点,也是感到比较高兴的一点。</p><p>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引导老师如何去把一些比赛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对它进行一个教学化的改造。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项目,我们将实践项目变成了学习项目,这就是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我们现在在职业院校里面所倡导的“三教改革”,这个我觉得是难点,这几年也做了比较大的突破,所以我们成长了一批老师,既会带竞赛也会参加社会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这样的成果以后,我们的学生更加接近行业企业的要求,所以他们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项目或者是做的项目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武之地的,他们的成就感也就很强。</p><p>我们的课堂生态是,不管暑假还是寒假,或者是双休日,都有成堆的学生在那里学习,他们看起来很辛苦,但实际上很开心。他们为了获得较好的竞赛名次可以连续战斗好多天。就像参加“互联网+”大赛,如何让他们自己的作品在评委面前很好展现出来,吸引评委,他们会花几个月的时间认真打磨。虽然很辛苦但是过程很受益,呼应了“互联网+”大赛所倡导的“我敢闯,我会创”的宗旨。</p><p><em data-scene="strong">环球网教育:中国国际“互联网</em><b>+</b>”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多届,您认为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双创培育起到了什么作用?</p><p>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陈海荣:我原来分管教学也很重视职业学院的技能竞赛,当时我对职业技能竞赛的认识是我们职业院校比较高的一项改革,“赛教融合”,让技能竞赛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自从我分管创新创业工作之后,我对“互联网+”大赛的赛项有了全新感觉。“互联网+大赛”有高教赛道、职教赛道、还有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尤其是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要求学生深入农村、服务乡村振兴,这个项目体现出我们如何学以致用,既能立德树人又能报效祖国,所以我感觉“互联网+”大赛特别有意义。</p><p>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很多的学生经常理论与实践脱节;通过赛教融合、项目教学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我们在学生高段的时候,把“互联网+”的一些理念融入到学生学习项目的设计中,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把企业项目和企业需求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学习项目和实践项目中,这体现了我们教育教学改革要面向经济的主战场,真正提高职业院校的适应性,让学生学以致用、五育并举;(职业教育要)面向经济主战场,要服务于国家的产业发展。</p><p><em data-scene="strong">环球网教育:请简要介绍一下学校产学合作的情况?</em></p><p>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陈海荣:学校特别重视产学合作、产教融合领域,主要还是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刚才也介绍了学校采用的项目教学形式,项目的真实性、实践性、社会性决定了学习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主战场。这个过程中需要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尤其是产教融合项目来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这就是我们老师如何把它进行教学化的过程,学生实践的项目更多来自于企业、来自于实践,让我们的学生学以致用,他的成就感就会更加强,所以产教融合应该是全过程的产教融合。当然在围绕项目制作和设计开发的过程,它的标准、规范和功能指标都要符合产业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老师和企业的工程师如何针对作品或者项目进行设计,这种评价要符合产业的要求,这也是我理解的产教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当然我们现在双高建设里也和一些头部企业做长期合作的平台,或者我们叫产教综合体,那么把产学研训创融入到综合体来共同建设,这过程中,把产学研训创进行了五位一体的融合,让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更加接近、更加地融为了一体。</p></section></article>163558115294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吴婷环球网163558115294611[]{"email":"wuting@huanqiu.com","name":"吴婷"}